烟台|“硕士女不如本科男”( 三 )


数据显示 , 2021年 , 硕士研究生规模在2020年扩招18.9万的基础上仍稳步扩大 , 用人单位面临的是更多更高教育水平毕业生的选择 。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书中提出的“文凭通货膨胀”现象 , 也在中国上演了 。 留学生身份除了有“敲门砖”效果 , 在实际竞争中也不再具备优势 。 《2018出国留学蓝皮书》显示 , 近年“海归潮”的加剧使得海归就业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镀金时代” 。
曾经 , 我们以为更高的教育才能适应更高技能的工作 , 可事实是 , 教育水平的提高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如今工作技能升级的需求 , “教育过剩”与“教育落差”同时发生 。
不管是招聘者还是求职者 , 都越来越清楚 , 我们的工作技能是在职场而非学校中获得的 。
考研这条路不灵了 。 /《演说家》
另一方面 ,获得更高学位的女生越来越多 , 1999年 , 全国招收女性硕士研究生2.6万人 , 在硕士总招生人数中占比36.5% 。 2009年起 , 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开始超过男性 。 2019年 , 女性硕士招生人数为44.7万人 , 占比55.1% 。
在女性就业歧视与学历贬值双重挤压之下 , 文科女硕士们面临的是更少而非更多的选择 。
像曾婧及李牧这样有着清晰就业路径的财会专业女孩们 , 尚且面临越发激烈的竞争 , 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文学科毕业的女硕士来说 , 困境有增无减 。
黎恬然是毕业于港大中文系的研究生 。 她坦言 , 这两年 , 自己一直在克服的就是“研究生接受人文学科带来的文化滋养 , 及毕业后从事工作之间的落差” 。
人文学科为我们塑造的理想乌托邦 , 就像一个泡沫 。 /《无问西东》
正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她也不是没想过 , 假如当初学的是计算机 , 也许现在已经不需要再让母亲操心了 。
在两年的职场漂泊中 , 黎恬然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份理想的工作 , 要么是工资低得可怜 , 要么是工作内容令人难受 。 换了3份工作之后 , 她对曾经的工作理想逐渐不抱希望 。
工作没有让自己拥有很多钱 , 反而让自己时常有一种价值感的丧失 。 与这种感觉相伴随的 , 是时常盘桓在她心里的愧疚 。 工作之后 , 她发现自己家庭对她上学的几十万“投资” , 似乎很难还上了 。
近10年 , 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落地 , 在教育上 , 女性逐渐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 , 不少出身于中产家庭的女孩甚至被寄予了等同于男孩的期待 , 而现实中 , 拥有高学历的她们却难免落寞 。
就业率低下的人文学科 , 无法成就这些期待 。
梦想与现实的对比 , 让人狼狈不堪 。 /电影《爱乐之城》
结婚与考公的诱惑
最近 , 在找工作带来的接连的失落中 , 曾婧偶尔也想过 , 不如结婚算了 , 就像同学们开玩笑的那样“不行就钓个金龟婿吧” 。
的确 , 相比起必须干一番事业的男性来说 , 女性时不时会受到来自“结婚的引诱” , 各种社交媒体的成功案例也都在告诉她:女生不必太拼了 , 找个不错的对象嫁了事半功倍 。
3年前 , 硕士毕业以前 , 薏米把未来想得一片“波光荡漾” 。 小镇出身的她 , 靠着读书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 她暗暗决定继续读博 , 做喜欢的研究工作 。
但在找博士导师的时候 , 薏米不停地被提醒 , 女生在读博期间不能婚育 , 特别是生育问题 , 他们认为生孩子会妨碍女博士们搞研究 。 有些博导直言:最好丁克 。
但另一方面 , 男朋友又不能等了 。 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 , 她最终决定放弃读博 , 按照“正常节奏”结婚生子 。 随后 , 她在一家新媒体公司找到了编辑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