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燕|面对面|吴佳燕、东君:在离小说较远的地方写小说( 三 )


?东:
我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写实的作品 。 看画也是如此 。 我不喜欢那种照相般的、没有多少想象力的画 。 很多评论家谈到“现实主义” , 就喜欢运用“深入”和“贴近”这些老套的词汇 。 小说过于贴近现实 , 不一定就是写实 。 相反 , 它可能变得板滞 。 我在写实之外 , 偶尔写意 , 追求一种象外之致 , 就像古诗一样 , 能有一种境生象外的效果 。 如果拿画来作比喻的话 , 我的小说大多不是写实的 , 而是写意的 , 有时甚至是大写意的 。 《好快刀》《梦是怎么来的》《他是何人我是谁》《空山》等小说是写意的 , 《苏薏园先生年谱》《异人小传》《面孔》等就是大写意了 。 你说的“魏晋风度”大概跟我这些作品散发的某种气息有那么一点关系 。
我们很容易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谈论 , 事实上它们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读古典文学 , 写过旧体诗 , 后来慢慢地沉浸于一些西方的现代文学作品 , 对中国传统文学有时会刻意保持一种距离 。 到了三十岁之后 , 因为生活发生了变化 , 阅读也发生了变化 , 我慢慢回过头来又重新读起古典文学 , 那时我发现自己打量传统的眼光和以前不一样了 , 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新意 。 把传统里面的东西打通了 , 就是现代;反过来说 , 没有很好地融合现代的东西 , 就很容易死在传统这条胡同里 。 所以我觉得 , 能够在写作的时候打破古今界限 , 或者说中外界限 , 游走于“无古无今”或“亦古亦今”的状态 , 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状态 , 最自由的状态 。 我希望我的一些小说能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 。
通过文体实验 ,
抵达中国小说没有发展过的那一部分
?吴:
听说你的父亲是一名拳师 , 你自己也有习武的经历 , 而且写过不少武侠题材或关于少年江湖梦的小说 , 比如《东瓯小史之侠隐记》《拳师之死》《官打捉贼》 , 小说集《徒然先生穿过北冰洋》里的《空山》《好快刀》《小恶棍的春天》等篇章 , 应该也跟你少年时的爱好和经历有关吧?可以谈谈你的文学启蒙或写作之路么?
?东:
我父亲与叔父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拳师 , 叔父想要把我的一位堂哥培养成一名拳师 , 而我父亲也是本着这样的想法塑造我 。 但他的设想是错了 。 我听从的不是父亲 , 而是书籍指引的那条道路 。 我童年时期没进过幼儿园 , 也没读过童话故事 , 后来影响我最大的一本书是《唐诗选》 。 只有上册 , 是一位上海叔叔落在我家的 。 另一本是《红楼梦》 , 很奇怪 , 也只有上册 , 我平常其实是不大翻读的 。 我十岁左右开始摘抄一些唐诗 , 不满足 , 就找来《千家诗》《宋词选》继续摘抄 。 《红楼梦》里面描写人物与景物的句子我也抄过一些 。 后来我想 , 我在家中翻读《唐诗选》或《红楼梦》上册的时候 , 那位上海叔叔有可能在翻读下册吧 。 我家里那一橱书大都是哥哥买的 。 哥哥喜欢文史哲类的书 , 我的阅读趣味很大程度上也受他影响 。 哥哥平常省吃俭用 , 每月如果有零花钱剩余 , 我们就一起去温州市区逛书店 。 我那时经常读的还书有还《辞海》《幼学琼林》《水浒传》 , 尤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 简直被我翻烂了 。
我真正接触现代派文学是在14岁以后 。 我读到的诗集类主要有《世界抒情诗选》《朦胧诗选》《台湾诗人十二家》;小说类有《香港作家中篇小说选》《白先勇短篇小说选》《杀夫》等 。 但主要读的 , 还是诗歌 。 也就是那一阵子 , 诗歌填补了我内心的空白 。 写诗几乎成了我的日课 , 于是产生了一种怠学的情绪 。 父亲曾反对我写诗 , 但没用 。 从那以后 , 我一直没有中断过诗歌创作 。 我后来写点散文随笔 , 倒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写诗天分 , 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转换 。 再后来又写了点诗论 , 显然是受了钱钟书《七缀集》《谈艺录》的影响 , 喜欢掉书袋 , 我发在《江南》杂志上的《觉簃摭谈》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高中那个时期积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