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与思
博学和自我反省的关系 , 同时涉及更广义上的学与思 。 前面提到的思虑、个体的反省 , 等等 , 都属广义上的思 。 关于学和思之间的关系 , 荀子有一个简要的概述:“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荀子·劝学》)从早到晚 , 终日思想 , 但却比不上短时间内的学习过程更有收获 。 同样 , 学也离不开“思” 。 总之 , 学与思无法相分 。 学和思之间的关联 , 并非荀子第一个注意到 , 在《论语》中 , 孔子已对学和思之间的关系作了考察 , 如所周知 , 孔子的基本看法是:“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从逻辑上说 , 这里需要区分广义上的学和狭义上的学 。 广义上的“学”包括学和思两个方面 , 前面提到的博学和个体思想都属广义上的“学” 。 狭义上的“学”则与“思”相对而言 。 在考虑狭义上的“思”之时 , 思和学便构成了两个不同方面 。 从根本上说 , 不管是从广义上看 , 还是就狭义来说 , 学都离不开思 , 二者乃是相互关联的 。 宽泛而言 , 与狭义上的思相对的学 , 主要是对已有的、历史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的掌握和理解 , 这种把握为思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 与之相对的思 , 更多地指创造性的思考 , 后者乃是在掌握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 提出新的见解 。 已有之“知”对社会来说也许没什么新意 , 对个体来说 , 则可以是新知 。 比较而言 , “思”则不仅对个体而言是新的 , 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也具有创造性的意义 。
前面提及 , 荀子肯定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 , 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 , 从学和思的关系来看 , 这里涉及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和个体的创造性思考这两者之间的互动 。 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 不能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无所知 , 如果从无出发 , 所提出来的看法可能只是重复已有的 , 不会有什么新的意义 。 掌握了前人已有的知识 , 才有可能在这一基础上往前走一步 。 在这一意义上 , “思”以“学”为基础 。 另一个方面 , 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之上 , 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 , 那就只是囿于前人之知 。 荀子提到“思”不能离开“学” , 主要是肯定创造性的思考 , 需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积累的掌握之上 。 这一看法与前面提到的博学和自我反省之间的关联相互呼应 。
从创造性的思想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这一看法出发 , 荀子同时提出了所谓“善假于物” , 亦即善于借助各种外在条件 。 对“思”来说 , 广义上的“学”就是条件 , 引申而言 ,“善假于物”就是指善于利用更广的社会条件 。 从学的角度来说 , “善假于物”首先涉及人的认识过程中多重因素 , 包括各种延伸或延长的手段 。 荀子举例说 , 登高可以让人的视觉器官得到延伸 , 看得更远一点 , 所谓登高望远 。 同样 , 顺着风 , 可以让自己的听觉器官功能得到延伸 , 从而听得更远 。 所有这一切 , 都是利用外部条件 。 对荀子而言 , “学”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利用自然力量 , 而且也应借助于社会所创造的条件 。 除了前面提到山和风等自然的对象之外 , 荀子还特别提及 , 可以运用舟楫 , 即船和车 , 使自己行的更远 , 舟楫即属于人们自己创造的社会手段 。
从形式的角度来看 , 荀子所说的“善假于物”和前面提及的学和思之间的互动 , 似乎并不直接相关 。 为什么荀子在讨论学的时候 , 又特别提出“善假于物”的观念?要了解这一问题 , 就需要从更为内在的方面 , 对学的意义和功能作进一步的考察 。 前面已提到 , 狭义上的所谓学具有相对的意义 , 主要是掌握以往人类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 。 这些文化成果 , 同时也构成了人自身成长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 社会积累的这种知识成果对人自身的成长来说也是重要条件:当个体来到这一世界之前 , 社会已经开始积累起各种文化成果 , 这种成果对个体德性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 等等 , 都构成了重要的背景 。 前述借助于车、马以克服路途的遥远 , 与通过掌握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自身 , 彼此一致 。 在这一意义上 , “学”与“善假于物”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 。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韩貂寺#雪中悍刀行:徐凤年6大仇人,韩貂寺最弱?杨太岁、柳蒿师不如他
- 老虎$如果互换一下,武松能不能拔垂杨柳?鲁智深能不能打死老虎?不能
- 世态人情$杨绛最清醒的8句话
- 赵光义&如果杨渊平再忍耐一下,或许杨业就不会同时失去三个儿子!
- 杨叶|诗是唯一亮着的灯火|会员作品选登
- 杨庆祥|杨庆祥诗集《世界等于零》,要被捧为经典的节奏?
- 北京|北京冬奥|冬奥来了!(现代诗歌 胡杨人 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 杨永福|中国荣誉时代楷模——杨永福作品集
- 郭靖&神雕侠侣十大高手排行,杨过第二,郭靖难进前三,黄药师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