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隆|这版马勒第四交响曲,余隆为什么指挥得“小心翼翼”( 二 )


他的脑子里很快冒出“nursing”这个词 , “我们习惯用‘培训’ , 里面有个训字 , 要训导 , ‘nursing’更多的是呵护 , 是保驾护航 。 ”余隆感叹着 , 这些学生毫无疑问是非常幸福的 , 不只因为学习环境好 , 更因为老师们对他们呵护有加 。
因为要开管弦乐表演专业 , 天津茱莉亚学院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何为曾向一位专门训练学生乐团的美国指挥家取经 , 问他的学生为何对乐团如此重视 , 对方回答的第一点是 , 主课老师参与 ,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 何为很快将这份经验移植到了天津茱莉亚 。
“一对一上完主课后 , 老师也想看看学生在乐队合奏时还有什么能提高的 , 回去上主课 , 再做出更切合实战经验的调整 。 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 ”何为笑说 , 主课老师的到来 , 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 , “学生马上坐直了 , 精神高度集中 , 状态完全不一样 。 ”
不只是陪练 , 老师们也会定期坐进乐团 , 和学生们并肩作战 , 同台演出 。
这次演马勒 , 台上就有长笛教师盖尔盖伊·伊采什、单簧管教师周相宇、巴松管教师小山昭雄、小号教师谢尔盖·图特金、竖琴教师黄立雅的身影 。
周相宇坐在单簧管首席的位子 , 同台的还有他的两个学生——原本 , 首席的位子属于他的另一位得意门生 , 因为学生身体欠佳 , 木管的分量又重 , 周相宇顶了上来 。
“能让学生吹首席 , 我们基本都让学生吹 , 老师一般吹三或四的位子 。 ”周相宇强调 。
老师并肩作战 , 学生的进步很明显 , “很多时候 , 说没用 , 得靠听 。 这个地方怎么吹声音最好 , 老师会凭经验去判断 , 他们听到了 , 就知道怎么处理了 。 ”
“一下子就明白了!”9月 , 在天津茱莉亚管弦乐团新乐季的开幕音乐会上 , 徐睿锋和主课老师、圆号演奏家韩小光同台演出了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 , 那些在琴房里听不明白的道理 , 经老师现场吹奏一番 , 瞬间豁然开朗 。
更重要的是 , 老师们不仅奋战在教育一线 , 也始终坚持在演出一线 , 舞台也是他们给学生上课的课堂 。 5月 , 韩小光受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之邀演“马勒五” , 徐睿锋和其他圆号同学专门跑到北京去听 , 兴奋极了 。
余隆|这版马勒第四交响曲,余隆为什么指挥得“小心翼翼”
文章图片

余隆和天津茱莉亚管弦乐团排练
余隆|这版马勒第四交响曲,余隆为什么指挥得“小心翼翼”
文章图片

余隆和天津茱莉亚管弦乐团排练
造血和输血
2020年9月以来 , 天津茱莉亚迎来两届共70名研究生 , 其中 , 国际学生占43% , 来自11个国家 。
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 , 研究生部量身定制了三个稀缺专业——管弦乐表演、室内乐表演、钢琴艺术指导 , 前两个专业的学生构成了天津茱莉亚管弦乐团的主力军 。
成团以来 , 乐团先后与陈琳、张洁敏、邵恩、程鉴楠、林大叶、余隆等指挥家合作演出 , 在舞台实践中迅速成长 。 有意思的是 , 乐队首席并不固定 , 而是根据曲目风格、学生所长 , 采取轮换制 。 像韩国姑娘李现宁 , 已经当了四五次首席 。
“你要知道 , 指挥永远是对的 。 ”向学生传授经验时 , 周相宇会说 , 乐团强调合作、纪律性强 , 大家要服从指挥 , 甚至牺牲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 , 才能拧成一股绳向前进 。
“在琴房练得再多 , 你也不知道你的声音和其他人的声音怎么平衡 , 一定要在台上真枪实弹地练 , 在实战当中发现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