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2月18日电(采访人员陈爱平)对上海市民来说,上海科技馆是从小收获科学知识的胜地;对许多游客来说,这里是感知城市发展、体验“新潮”科技的打卡地。20年前的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面向公众开放;20年间,上海科技馆伴随一批批观众成长,也让人们感受着科普的力量。
科普集群这样拔地而起
以“彰显科普的力量”为主题的特展正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牵引人们回忆这座科普地标如何诞生、蓬勃发展以及与观众相伴成长的点点滴滴。
文章插图
2001年3月20日,上海科技馆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明 摄(传真照片)
1996年,上海科技城(此后定名为上海科技馆)项目正式获批,1998年项目正式开工。在迎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2001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上海市政府2001年“一号工程”,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的上海科技馆,宗旨是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以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观众参与各类科技活动和科技项目。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回忆,上海科技馆建设初期,只有一个馆,藏品等物质基础还较为薄弱。恰逢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呼吁建造天文馆,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上海科技馆将包括自然博物馆和天文馆的内容,这便是“三馆合一”的由来。
文章插图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设计灵感源于绿螺壳体。 新华社采访人员 方喆 摄(2014年10月24日)
2014年,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260号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谢幕,2015年4月,位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全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带领人们开启与自然万物跨越时空的和谐聚会。2021年7月,在上海科技馆步入“弱冠之年”之际,位于上海临港新城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面向公众开放,在“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众多特色展区里,人们跟随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探寻着“宇宙无限之梦”。自此,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上海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
早在20年前,上海便提出,上海科技馆和科普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于是,上海科技馆理事会、上海科技馆基金会(2005年更名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应运而生。“‘三馆合一’的集群化模式,以及科技馆、理事会、基金会协同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对科技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左焕琛说。
文章插图
俯瞰上海天文馆(无人机照片,2021年7月5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方喆 摄
在发展中,科技馆不断“掀开屋顶”,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科学、科普故事——在上海科技馆的推动下,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促进区域间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科技馆与18个国家的科普场馆开展展览、研究等领域合作交流;首届科普游戏大会在科技馆举办并发布《科普游戏产业发展宣言》……
在上海科技馆开馆20周年之际,科学家们对这处科普地标提出了新的期待:科技馆的发展应与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目标联系起来,应融入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传承和播撒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科技文化融合。
- 新闻记者#潍坊滨海一中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手写春联送祝福”活动
- 科学界!摒弃权威意识, 不断创造奇迹
- 付强#科幻获奖作品被改编成剧本杀,红星新闻记者沉浸式体验……
- hr|北大毕业生面试被拒,HR:真的不缺研究生,你有北大本科学历吗
- 新闻记者$【新春走基层】聊城茌平:小朋友制作“虎宝宝”花糕迎新年
- 孔子$被质疑6500多年的《易经》,如今证实是科学?科学的尽头是什么?
- 名剑$古代著名的铸剑师用活人铸剑,你以为因为迷信?科学家已给出答案
- 新闻记者&30多个国家1000余件标本 滨州市博物馆2022年首个科普类展览开幕
- 静电场@电场中只存在电子不存在电荷,原来这个科学概念一直混淆你的认识
- 人的一生$“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有道理吗?科学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