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三 )
上海科技馆的发展也成为上海科普发展的缩影。从今年的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来看,今年的申报者进一步注重科研项目科普化,约70%的科普项目内容与申报者科研工作方向有关;科普工作进一步深入基层,申报者中40周岁以下的科普工作者占了65%;科普创新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今年“青少年科技励志奖”有99人申报,较去年增加40%。
文章插图
10月15日,参观者在上海天文馆观看一组航天服模型。 新华社采访人员 方喆 摄
科普人才和观众相伴成长
“如果说上海的科普事业、科普机构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那一定就是人才。一线科普工作者,是科学技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王莲华说,要让我国“科普之翼”更加靓丽,应加强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场馆专门人才、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科普研究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科普产业经营人才和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
在迎来开馆20周年之际,上海科技馆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双语讲解大赛——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一线讲解员,用流利的普通话、英语围绕馆内藏品展品展开讲解,他们中还有不少人掌握俄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等小语种;此外,上海科技馆的手语讲解团队,能为听力障碍人士带来“无障碍之旅”。年轻的讲解员王雅彬说,与观众们互动、向观众们传播知识是“最好的舞台”,也让自己更进一步发现知识体系上的不足,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学习。
文章插图
“博物馆奇妙夜”。2021年5月18日,参观者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生命长河展区参观。 新华社采访人员 方喆 摄
除了为一线科普工作者搭建展示和学习的平台,上海科技馆最近还提出建议,改革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审标准,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普事业。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分析,科普工作的实践性很强,职称评审标准不能只看论文和课题,更要看申报人员的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包括文章、图书、音视频节目以及他们策划并深度参与的展览、教育活动等,客观评价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的质量和社会效益。更好开展科普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有助于催生更多优秀的科普成果,为社会厚植科技创新的土壤。
在上海科技馆的科普队伍里,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他们也是科学与公众的“桥梁”。已连续20年在上海科技馆担任科普志愿者、上海健康医学院退休教师傅向东回忆:“2003年我讲解人耳鼠时,一名高中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并问我哪里可以学生物材料,我就向他介绍了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没想到第二年暑假,他再次前来参观并告诉我,他已经考上了复旦大学!”在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的不断努力下,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也推动上海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的热土,傅向东说,20年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观众们提出的问题往往维度更多也更深入,这反映大众科学知识结构的进步。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科协发布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30%,继续位列全国第一。
文章插图
上海天文馆“馆校合作”项目启动。 11月10日,在上海天文馆,学生在观赏航天服。 新华社采访人员 方喆 摄
在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顾洁燕看来,今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又是一个新的契机,将推动博物馆和学校教育更有效融合。据介绍,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已先后与上海多所学校签署合作协议,尤其是已与数十所位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的学校建立科普活动、展览等领域的合作。
- 新闻记者#潍坊滨海一中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手写春联送祝福”活动
- 科学界!摒弃权威意识, 不断创造奇迹
- 付强#科幻获奖作品被改编成剧本杀,红星新闻记者沉浸式体验……
- hr|北大毕业生面试被拒,HR:真的不缺研究生,你有北大本科学历吗
- 新闻记者$【新春走基层】聊城茌平:小朋友制作“虎宝宝”花糕迎新年
- 孔子$被质疑6500多年的《易经》,如今证实是科学?科学的尽头是什么?
- 名剑$古代著名的铸剑师用活人铸剑,你以为因为迷信?科学家已给出答案
- 新闻记者&30多个国家1000余件标本 滨州市博物馆2022年首个科普类展览开幕
- 静电场@电场中只存在电子不存在电荷,原来这个科学概念一直混淆你的认识
- 人的一生$“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卖豆腐”有道理吗?科学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