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静@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二 )
文章插图
童年姐弟“姐姐待我,亦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会改变的”。我读张爱玲,总觉得她终究是个奇特的,不拖泥带水的女人。她对亲人的冷漠,不是与生俱来,而是数十年的家庭变故、摧挫磨难、人世沧桑,早让她心肠极硬罢了,犹如寒风中的刺猬,全身盔甲,从不想去伤人,只是自卫,怕受伤害。很多人爱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她如何不近人情,其实多了解一点她的身世,并不难明白:这一切,对于她而言,都不奇怪。
文章插图
张爱玲遗物:她晚年其实光头,爱戴假发只是说,张爱玲的人生,以及她的弟弟,无疑都是一首人性悲凉的挽歌。正如她自己叹息的,“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张爱玲的性格,都说是薄凉寡恩。这显然与她的生长环境最相关。她自生及长,都受伤太重,于她而言,跟原生家庭和解太难了。她对弟弟如此冷漠,我们应该首先体谅到这一点。
文章插图
张爱玲姐弟与父亲海明威有句名言,“一个文人,最好的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这真是张爱玲的写照。她是个很不幸的人,程度比之《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只怕还得是百倍级:出身破败大家庭,还是单亲家庭;母亲从小就抛弃了她;父亲,就知道抽鸦片,阴鸷着脸,动辄“一顿拳打脚踢,如果不是老佣人在,很有可能就被打死了”;后母也是千金大小姐,脾气古怪,对她直接扇巴掌;唯一的弟弟,小时也只知道嘲笑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亲人,她一心只想逃离,如何会有感情,又如何能够正常对待?
文章插图
冯唐:张爱玲的人生,常让人想到李清照张子静晚年写《我的姊姊张爱玲》,对于如何评价姐姐,用了很精准的16个字:“文采早慧,文笔犀利,性格孤傲,择善固执”,说都不免“病态”,可谓知姐莫若弟。何以至此,也是张子静的解释最得情理:他们自幼及长,都活在遗老遗少的大家庭里,屋顶上空都笼罩着腐败的气息,无非勾心斗角,不过蝇营狗苟。整日所见所闻,都是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如何会不跟着“病态”起来?
文章插图
本可保送牛津,因战乱去不成:一生遗憾,也让她后来因缺乏这个文凭,在美受了很多波折这说法,是有很充分的现代心理学依据的。她的孤傲,她的冷漠,一切起源都可以推导在这里。甚至可以说,血缘伦理在张爱玲这,自其父惨无人道的禁锢之后,就已在她内心死掉了。她此后的性格,也真时常冷若冰霜,不止是对弟弟如此,对生活、对父母、对感情、对陌生人,基本都如是态度。谈及生母黄逸梵,她说, “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觉到任何缺陷,因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当薄幸的前夫辜负她时,尽管她曾爱的那么深,可绝对不会哭哭啼啼的,一封几行字的断绝信,足以彻底了断情丝,不会后头看一眼的。她的狠心,完全是世界对她太狠,她不抱怨,更不报复,但也矜持又戒备地,防范着外界一切可能有的伤害来源。
文章插图
张爱玲喜读的词,其一是纳兰性德她对家庭、对至亲,心情都是绝望的。她身为作家,半生辉煌,可生而为人,着实是“我很抱歉”那种:糟糕的童年,坎坷的感情,单薄的友谊,孤单的晚年,几乎归结了她的一生。她17岁离家,再没回去;32岁离开家国,再没回来。她从52岁开始自我封闭,整个世界无人能体会她的心情。她说,只有写作支撑着她,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 复生@连载|《丰子恺自述》07:王囡囡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我们的天才儿子|《我们的天才儿子》常来的浙图,浙图找出了他的翻译十部作品
- 迎新春@大足区人民医院:张灯结彩迎新春
- 儿子|感动!这个温柔且沉重的“杭州版”《美丽心灵》字字戳中内心……
- 内阁首辅$女子出一上联: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解缙至死都没对出下联
- 季贞一#才女相中一男子,写下情诗:何须问短长,尺寸自思量,后两句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