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2021年12月27日 ,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知名书法家周慧珺在上海辞世 , 享年83岁 。 澎湃新闻获悉 , 本月新出版的《周慧珺谈艺文综》周慧珺30多年前所写的《学书琐语》 , 她从“姿势”“临帖”“中锋、侧锋与偏锋”三方面追溯自己的学书过程 。 周慧珺记述了1962年拜访前辈书家沈尹默先生后 , “看到他写字的姿势和常人不同”而“不明所由 , 却都想竭力模仿”的往事 。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经授权刊发此文 。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文章图片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晚年沈尹默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文章图片

周慧珺(1939.12.6—2021.12.27)
我原是学习理科的 , 后来改行成了专业书法工作者 。 追溯起自己的学书过程 , 觉得虽没有系统的心得、体会可谈 , 但由于我与大多数的业余书法爱好者有过相似的经历和学习环境 , 所以我所体味到的甘苦、心得或教训 , 或许容易引起共鸣和同感 。 如果我的学书所得能对别人有点滴的启发和帮助 , 那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最大收获 。
现试就几个学习书法中最经常碰到的问题谈谈我的陋见 。
姿势:写字的姿势 , 一般是讲坐的姿势 , 要求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 这似乎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 因此在讲授书法时 , 往往一掠而过 。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不能忽略的 , 其中尤其重要 , 对于写好字有直接影响的是“臂开”这一点 。 起初 , 我没有这个体会 , 以为姿势不像用笔技法那样重要 , 只要写出来的字好 , 姿势难看些也无妨 。 在以后的学书实践中 , 我发现我这一想法是错误的 。 臂开实在是写好字的关键之一 , 它会直接影响到用笔 。 如果臂不拉开 , 在行笔过程中 , 偏锋的现象就会经常发生 , 要达到笔笔中锋就十分困难 。
第一次让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存在的 , 是1962年有机会拜访沈尹默先生时 。 我看到他写字的姿势和常人不同 。 他那执笔的右臂 , 不是偏于身前右侧 , 而是大幅度地拉开 , 横在身子前方 。 当时我接触书法尚浅 , 看到名家的一举一动 , 虽不明所由 , 却都想竭力模仿 。 回家后就依样画葫芦地照办 , 然而 , 只觉得十分别扭 。 按平时的执法 , 手掌在身前是呈现“纵着”的方向 , 现在成了“横着”的方向 。 这样 , 写起横画时 , 笔需随着手臂一起自左至右移动 , 方向与手臂运动的方向一致 。 写竖画时 , 笔自上而下 , 笔的移动与手臂的位置几乎成九十度的直角 , 这与手掌处于纵向时相比:写横画 , 笔的移动与手臂成垂直 , 写竖画 , 笔随手臂自上而下同向移动 , 情况恰恰相反 。 要改变既成的习惯是十分艰难的 , 所以虽然有模仿大书家的意愿 , 但实际效法的时候 , 却是不得要领 , 手与愿违 。 写出来的字 , 点画、结构都拙劣地不堪入目 。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文章图片

周慧珺书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76年
可是 , 我在模拟过程中 , 也渐渐地悟出了一些道理来:手臂打开后 , 肘部就自然抬起而高于手腕 。 行笔时 , 整个手臂必然会一起上下、左右地运动 。 运腕和手臂的导送成为有机的统一 。 用这样的方法写字 , 容易写得横平竖直、间架宽绰、气势开张 , 而且笔力也稳健沉着了 。 以后在有意识加深这方面的领会时 , 进而觉得近人写字 , 所以多出偏锋 , 在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因素中 , 臂不能撑开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原因 。 因为臂不开张 , 手掌在身前呈“纵着”方向 , 写字时 , 由于生理结构上的原因 , 笔毛经常不能四面都用得到 。 如以笔头的横断面来看 , 经常用到的是偏于右下方部分 , 而左上方部分很少用到 。 用笔不能四面出锋 , 锋尖常偏于左上 , 笔毛不得还原 , 偏锋的毛病就随处而生 。 我想古人说的“妙于起倒” , 也就是要操纵这管笔能在各个方向起来、倒下地动作 , 以达到调正笔锋 , 保持中锋的目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