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二 )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文章图片

毛泽东词句 1977年
这也使我忆及一位老书画家曾有反对掌竖的说法 。 我觉得他这个主张是不无道理的 。 因为 , 掌竖时 , 腕部吃力最著 , 要是臂不开的话 , 腕部的力量总迫使笔毫的右下半部着纸 , 不易四面出锋 。 如果掌不竖足 , 力不致集注腕部而偏重于笔毫的右下半部 , 这样就容易使臂力通过手指而达于锋端 。 前者令笔与纸面接触的是面(后下半部) , 后者是点(锋端) , 显而易见 , 点的接触有四面灵动、八面出锋的优越性 。
周慧珺书屈原《九歌·湘君》1978年春
方面|纪念 | 周慧珺忆旧:学书琐语,从拜访沈尹默说起
文章图片

周慧珺《学书琐语》 , 1981年刊登于《书法研究》第六辑 。
临帖: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 是临习碑帖 。 临帖最易碰到的问题 , 是选什么帖和如何临写 。 我以为 , 在请教师长介绍推荐一些帖目以后 , 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 , 挑选与自身个性相近的字帖来学 , 不能一味听从老师的安排 。 初学时 , 往往怕走错路子 , 谨小慎微 , 希望老师能强制性地下命令 , 非学那一本不可 。 有经验的老师在这方面确有独到的见解 ,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自身的因素 。 一个人必然是有情性、有好恶感的 , 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 , 才会产生感情 , 肯下功夫去追求和索取 。 在选帖时 , 请教老师介绍优秀的碑帖 , 是十分必要的 。 但是在这个前提下 , 再不要一切由别人包办代替 , 竟至要老师定死:今年学这本 , 明年学那本 。 如果面对罗列的一大堆字帖 , 自己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恶、喜厌的话 , 那我想 , 这个人对于书法应该说是无缘的 。
在选定了字帖以后 , 临写是学习书法重要的一课 。 在临习中 , 除了在技法上得到基本功的训练外 , 更为重要的是眼睛鉴察能力的训练 , 这两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 这也就是眼与手的关系 。
临帖的时候 , 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学得像 。 在学得“像”的过程中 , 眼和手能够得到严格的训练 。 在刚开始临一本帖的时候 , 不妨一笔一笔地对照着写 , 不要急于写整个的字 。 诚然 , 一笔一笔地临写 , 字容易写得松散 , 没有生气 。 但我觉得 , 字要有气 , 绝非初学者轻易能办到的 。 开始时 , 难免都有松散的阶段 , 因为我们很难设想 , 一个刚学写字的人 , 没有精细的观察力 , 看了一个字 , 就会对字中的每一点画的用笔方法和点画间的搭配关系一目了然 。 如果过分强调了字的气 , 很容易在用笔、结构处忽略了“像”的要求 , 也就会导致眼力训练上的放松 。 对于刚学写字 , 尚缺乏点画基本功的人来说 , 长此以往 , 字会显得浮躁、油滑 。 现代人用笔简单、草率的弊病可能会顽固地左右自己 。 历代传统的高难度的、细致的用笔技巧既不会被敏锐地察知 , 更不要说去学习和掌握它了 。 反之 , 若一开始即着意于每一笔 , 仔细察看它的起笔形态 , 行笔、收笔的全过程 , 领会它的笔意 , 竭力令自己手中的笔 , 写出的点画能与帖中的一样 , 或是逐渐地“像”起来 , 那么 , 收到的效果会好得多 。 由于要求写得“像”(包括点画和结构) , 就必须要求具有发现不像的能力 , 即便是很细小的地方 , 都不要轻易放过 。 在这个逐渐求“像”的过程中 , 通过对眼睛的严格要求 , 也会带动对手的严格训练 。 经过长年累月的锻炼 , 眼力提高了 , 点画过关了 , 在熟练点画的基础上 , 笔势自然而生 。 有了笔势 , 就不会犯结构松散的毛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