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钢#纪实 | 金宇澄:晚报代表了时间( 二 )


小钢#纪实 | 金宇澄:晚报代表了时间
文章插图
金宇澄 画
1990年代,上海人都习惯在家待客,我和朱耀华去过晚报编辑杨晓晖(南妮)家吃饭,有骑车记忆,如今回想她家在浦东,不大可能骑车摆渡走这么远吧……她与黄爱东西、黄茵、石娃四人,曾是夜光杯专栏当家的“四花旦”,很可惜后来不大写了,还记得她说的编辑之道,珍贵的东西总会留下来,时间会让编辑作者成为朋友,“结怨的也有,我们以前的老前辈说,十篇文章,九篇用了,一篇不用,人家就不高兴。”
印象更深的是贺小钢家的聚会,那晚来了很多人,杯子根本不够,小钢拿出橱中的捷克水晶高脚杯来用——最后洗碗时,我惊讶地发现,众人七手八脚堆叠的碗盏底部,六支高脚酒杯全部断了。
印象最深的是1990年,我随晚报采访人员参加的“金状元”活动,全市各处殡葬师,汇集于西宝兴路,现场有座谈、化妆、评比几部分,议题包括“谈恋爱难”“棚户区行车不便”“考察海外最先进设备,需高学历员工操作”“本行业逐渐受尊敬”等内容;高悬的福尔马林吊瓶、镊子、粉底、棉花球、骨灰的洁白度,都更新了我的认识;记得有一位郊县化妆师获了奖……很多年后看《入殓师》,我立刻会想到当年这些难忘故事和感人细节。
小钢#纪实 | 金宇澄:晚报代表了时间
文章插图
金宇澄 画
《新民晚报》是当年的互联网,沪语称“晚”为“夜”,上海人“夜里”“夜到”最要紧的是“夜报”,里面有最多上海消息、上海闲话、上海面孔。“夜饭吃好,看看夜报,早眼困觉”;我的80后同事,今《上海文学》执行主编崔欣说,1990年代,她家住吴淞路的街面房子二楼,每天放学回来,父母还没下班,听到窗下报贩喊了一声,她就用大铁夹子夹了钞票吊下去,“我家夜报,每一次是吊上来看的”;1990年代《繁花》小毛的原型,必须“看光夜报所有的字(包括中缝广告),才肯困下去”。
小钢#纪实 | 金宇澄:晚报代表了时间
文章插图
金宇澄《繁花》书封
我也看了多年“夜报”,为“夜报”写的印象较深文字,是小说原型一个口述,1980年代,此人以大闸蟹发家,更早的行当是贩肉,上海市内猪肉凭票,昆山却有自由市场了,每日凌晨,此人骑摩托车到昆山,跑一个来回,钞票就赚到了。有天起得晚,此人没贩到一斤肉,回程时,发现有一片安静的菜地,此人就停车“下去穷摘青椒,直到装满摩托车两边铁皮桶才停手,挽回了这一天损失”。这一番话,是此人1990年代参加小学校友会的发言,班主任和全班同学都在场,班主任请每人讲一讲感想,此人就讲了青椒的故事,“很多年过去了,我可以讲真话了,我真对不起当年的农民老伯伯……”这是开场白,然后此人讲起小学四年级某天早晨,全体同学进教室,看到黑板上有一行侮辱班主任的粉笔字。班主任一进来就问,啥人写的?讲出来!全班不响,班主任对不清楚笔迹,最后忽然拎起此人,拖出教室,罚到走廊里“立壁角”……现场班主任已经老迈,连忙起身道歉,此人宽慰说,是我不好意思,这是无所谓的,不碍的,我讲一讲是因为一直好奇,这粉笔字,当年到底是啥人写的?现在可以讲出来了吧,完全不要紧,可以随便讲嘛。眼前的同班同学,一个都不少,但此人还是没料到,全班的老同学,依然保持不响,此人像又回到了当年四年级的教室里,根本没人立出来。
小钢#纪实 | 金宇澄:晚报代表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