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⑦|艺术唤醒思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

拉斐尔、透纳、莫奈、蒙克、夏加尔、毕加索、贾科梅蒂……在众多西方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纷至沓来浦江两岸的背景下 , 上海的美术馆行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 丰富典藏 , 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 面对全球艺术界进行深层次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2022年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将迎来开馆十周年 , 这十年 , 也是上海美术馆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年 , 如今上海已经有近百家美术馆 , 公立美术馆如何“破圈” , 民营美术馆如何更规范 , 文化和艺术如何唤回更多的思考力?“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近日专访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 。
“文化和艺术应该唤回更多的思考力 , 展览体系并不是规划出来的 , 而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独特展览形成一种气息 , 安放都市人的焦虑和困顿 , 提供交流、分享、共建的空间 。 与其说体系 , 不如说是一处独特的精神场域 。 ”她说 。
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⑦|艺术唤醒思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
文章图片

坐落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由原上海南市发电厂改建
2012年10月1日 , 百年前的上海南市发电厂在历经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后 , 以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馆的身份“重新发电” 。 这一年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简称PSA)的“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 , 是国内最早引入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藏品的展览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实践 , 在龚彦看来 , “‘破圈’是综合性的、可以有多种尝试 , 但是内容是核心” , 同时美术馆不能孤立存在 , “如果美术馆的前端是艺术家 , 展示他们的作品 , 背后要有一定的研究、收藏和普及教育 。 尤其艺术评论的声音对机构和艺术家都是非常有益的 。 ”
当下 , 城市有数量众多的美术馆和展览 。 龚彦认为 , 一个状况是 , 很多大展给人造成买奢侈品的心态 , 感觉没有去打卡 , 就不够时髦 。 文化和艺术应该唤回更多的思考力 , 而不仅仅是讨论美不美的问题 。 此外 , 美术馆与第三方机构合作 , “重要的是通过合作相互学习 , 不要只留下资本的痕迹 , 要留下文化的痕迹 。 ”
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⑦|艺术唤醒思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
文章图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览海报
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⑦|艺术唤醒思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
文章图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
澎湃新闻:回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过往的展览 , 有建筑展、艺术家个案研究展、馆藏展 , 也有上双、青策计划等多个延续性的展览主题 , 这些展览如何构成PSA的展览体系?
龚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2012年成立 , 这栋建筑之所以会变成当代艺术博物馆 , 其原因和上海世博会有关 。 世博会是公共博物馆较早的雏形 , 它让奇珍异宝从个人收藏者的“好奇屋”走向公众 , 让自身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 讲回PSA , 其建筑本身讲述了中国人自己发电的故事 , 哪怕只是为点亮码头上十几盏灯 , 也是一次很有勇气的尝试和发声 , 所以我们想把当时这种自觉地发声延续到当下 , 带给这座城市新的能量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更像是一座关于想象的迷你城市 , 它欢迎各种表达形式 , 我们把当代艺术、当代建筑、设计、声音艺术、社会剧场等所有与感知相关的媒介串联 , 希望能引发话题、引起思考 , 每个来此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共建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