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⑦|艺术唤醒思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 三 )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现场 , 2018年 , 摄影师:蒋文毅
澎湃新闻:石上纯也的展览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合作 , 其实PSA与法国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与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瑞士设计中心、伊夫·克莱因文献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香港M+等均达成战略合作 , 这些合作是如何达成的?又是如同推动展览发生的?
龚彦:合作是相互吸引的过程 , 不是买东西的概念 。 “相互吸引”的前提是美术馆自身的学术定位 , 能很明确地向想要合作的机构表达自己要什么 , 对方的藏品来到上海可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 双方共同注入内容、加入在地性的思考 ,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
比如我们与卡地亚基金会的合作就是建立在彼此对艺术以及对博物馆角色的认知上的 , 于是就有了2018年的“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 。 展览源自其30年的收藏 , 收藏展中我们也邀请了中国艺术家 , 如今这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成为了他们的馆藏 , 某种程度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推荐 。
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⑦|艺术唤醒思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
文章图片

《为我画一面旗帜》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现场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1年秋天结束“ 树 , 树”展 , 我们两家机构共同邀请艺术家、哲学家、植物学家、园林学家、野外摄影师等加入这一全球性话题的讨论 , 让市民更近距离地认识“树”这个既近又陌生的朋友 。 虽然“树展”在卡地亚基金会已有雏形 , 但当代馆和基金会的空间完全不同 , 我们在展陈设计和空间叙事上做了彻底的改变;选择艺术家方面 , 我们也希望能呈现中国艺术家或者说中国哲学对“树”的不同态度 。 这个展览在微博上的讨论转发量过亿 , 短视频的浏览量近3500万 , 达到如此高的关注度 , 说明这个话题是可感知可参与的 , 我们也希望展览能与城市发生关系 。
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⑦|艺术唤醒思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
文章图片

“树 , 树”展 , 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Francis Halle?)的参展作品
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⑦|艺术唤醒思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
文章图片

“树 , 树”展 , 巴西艺术家路易斯·泽尔比尼(Luiz Zerbini)的参展作品
2021年启动的与香奈儿文化基金合作的“新文化制作人”项目也很值得期待 。 他们希望我们提出的文化命题是紧迫的 , 有未来发展可能性的 。 我们提了“手艺再兴”“活性建筑”两个议题 , 这两个议题与PSA之前的研究有一定联系 , 希望更国际化舞台的介入 , 我们可以把思考的音量放大 。
“手艺再兴”多年来一直是个不冷不热的话题 , 我们也做了一些调研去了解了手艺人的境遇 , 基本上就会看到所谓三种宿命:旅游产品、成为非遗、与奢侈品合作 。 这三种状况都是被动的 。 我们想通过奖项加展览的方式抛出话题 , 邀请一线的手工艺者、艺术家、学者等介入 , 讨论手艺在机械生产的环境中价值何在 , 还可以往哪里发展?中国现在的加工制作能力有目共睹 , 但设计的想象力似乎还是停滞不前 , 每每讲设计就回到了明式家具 , 文化乡愁……然而 , 我们能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和过去说再见呢?我们希望通过对手艺的反思 , 打开思路 。 获选的两个方案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 左靖和王彦之的方案源自他们长期的田野调查和实践 , 从一个地区慢慢延展 , 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模式 , 商业再反哺研究;另吴有、冯立星的方案让我们看到手艺和艺术其实是一件事 , 手艺就是艺术家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