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摘要: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流变存在着两种演变途径 。 一种是作为一种器物形制的演变 , 即由绿松石龙形器演变为绿松石铜牌饰;另一种是龙图案形态的演变 , 演变至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骨器上的头部带角、身躯上有菱形纹的龙纹饰 。 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渊源是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雕龙 , 中介是新砦龙纹饰 。 陶寺彩绘龙与石峁石雕龙、新砦龙纹饰、二里头绿松石龙区别明显 , 可能分属不同的文化传统 , 或许与它们之间的年代相隔较久有关 。 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不会早于新砦期 , 不属于夏王朝、夏王室的文化遗存 。
2002 年发掘出土、2004 年清理揭示的二里头文化二期的绿松石龙 , 清晰地展示了夏文化“龙”文化遗存的崭新风貌 。 2018 年以来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发现的石雕龙 , 则表现出与二里头绿松石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石峁遗址皇城台及其大台基 , 体量恢弘、结构复杂 , 大台基石护墙上还发现了包括石雕龙在内的70多件石雕作品 , 体现了十分丰富而庞杂的文化内涵 。 这一系列的重大发现 , 刷新学术界对陕北河套一带早期文化的认知 。
分析具有夏文化特征的二里头绿松石龙与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雕龙的关系 , 是认识中原核心地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与陕北河套一带石峁遗址皇城台文化遗存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契机 。
本文主要通过对二里头绿松石龙源流的探索 , 分析二里头绿松石龙和石峁遗址皇城台石雕龙的关系问题 , 同时还分析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雕龙及石护墙的年代 。
一二里头绿松石龙的主要特征
二里头绿松石龙发现于二里头遗址二期 3 号宫殿建筑基址庭院内的一座墓葬中 。 绿松石龙由2000 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 原应粘在某种有机物上 , 和这件有机物一起称为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02VM3 ∶ 5) 。 绿松石龙长64.5厘米 , 中部最宽处 4 厘米 。 龙首部较大 , 为四边梯形 , 长 11 厘米 , 宽 13.6~15.6 厘米 , 由绿松石片粘嵌拼合成有层次的浅浮雕状 。 龙头略呈椭圆形 , 凸出于四边梯形框 , 两侧有卷曲弧线表现的鬓 。 吻部略突出 , 两侧旁有前伸的圆弧状凸 , 因绿松石片塌陷而漫漶不清 。 以 3 节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 , 鼻端为整块的蒜头状绿松石 , 硕大醒目 。 在鼻梁玉柱和鼻端蒜头状绿松石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 。 眼为梭形 , 眼眶内另嵌绿松石为眼角 , 以弧凸面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 形象而有神 。 (图一)龙身呈波状曲伏 , 中脊微凸 , 两侧下斜 , 从颈部至尾部以中脊线为中轴 , 将绿松石片粘嵌呈 12 个依次排列的菱形纹 , 象征着龙鳞纹 。 龙尾内蜷 。 在龙身中部有铜铃和铜铃内的玉质铃舌 。 另在龙尾外 3.6 厘米处有一横向的由绿松石片粘嵌呈小型龙的条形饰 , 长约17厘米 。 (图二)
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本文图片

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形态所表现的主要特征 , 有如下诸点 。
1. 龙头较大 , 呈椭圆形 , 而且略微突出于四边梯形框 , 呈浮雕状;
2.龙头两侧旁表现有鬓;
3.吻部略突出 , 吻部两侧旁有前伸的圆弧状凸;
4.以 3 节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鼻梁 , 并形成额面中脊;
5.鼻凸呈蒜头状;
6.眼为梭形 , 有圆睛;
7.龙身呈长条波状曲伏;
8.龙身以中脊线为中轴有12个依次排列的菱形纹;
9.龙尾内蜷;
10.龙身中部有实用的铜铃和铃舌 。
由于二里头绿松石龙出自二里头二期宫殿建筑基址内 , 二里头二期宫殿建筑基址可能是夏文化、夏王朝、甚至是夏王室的文化遗存 , 所以二里头绿松石龙自然也可能属夏王朝甚至是夏王室的文化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