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三 )


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本文图片

将新砦龙纹饰(图一一)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图一 , 图二)进行对比 , 可以发现新砦龙纹饰的龙首特征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几乎相同 , 尤其是新砦龙纹饰头部刻画的蒜头状鼻凸与三节鼻梁的特征 , 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头部以蒜头状绿松石组成的鼻凸及以 3 节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的鼻梁特征完全相同 。 二里头绿松石龙首的双眼为梭形而不是近“臣”字形 , 这可能与使用绿松石片镶嵌不易做成“臣”字形眼有关 。 而新砦龙纹饰的龙尾则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完全不同 , 分属两种不同形式的龙尾 。
新砦龙纹饰的年代略早于二里头绿松石龙 , 依据两者的龙首特征相同 , 可以认为二里头绿松石龙的龙首是由新砦龙纹饰演变而来 。
然而 , 从新砦龙纹饰的龙首鼻凸与鼻梁特征来看 , 其可能是模仿类似于二里头绿松石龙的龙首鼻凸与鼻梁的实物而刻画的 。 这现象提示了在新砦期晚段应存在有类似于二里头绿松石龙龙首特征的实体作品 。
(二)二里头绿松石龙与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上石雕龙的对比分析
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上的石雕龙 , 目前发现有两件 , 即皇城台大台基8号与 24 号石雕 。
皇城台大台基 8 号石雕位于大台基南护墙中部偏下 , 距地面 0.5 米 。 石雕呈窄长条形 , 青灰色砂岩 , 长 130 厘米 , 高 17 厘米 。 其上以减地浅浮雕的方式施刻两条尾相抵、头朝外、形态相同的龙 , 雕纹高 0.57~0.67 厘米 。 龙首硕大呈弧方盾形 , 梭形眼 , 吻部弧凸 , 鼻梁细长 , 躯体略肥硕 , 呈长条波状曲伏 , 尾部收尖上翘 。 龙身躯两侧雕刻错落有致的弧形短弯钩 , 形成斑块龙鳞纹 。 (图一三)
皇城台大台基 24 号石雕出土于大台基南护墙东段墙体的倒塌堆积中的第层 , 位于 8 号石雕东南约 1 米处 。 石雕为窄长条形 , 青黄色砂岩 , 长 179 厘米 , 高14厘米 , 厚14厘米 。 其上以减地浅浮雕的方式施刻人面与龙 。 整个画面以中部正视人面为中心 , 左右对称 。 正视人面两侧分别为龙 , 龙首相向 , 朝向正视的人面 , 龙尾外侧为侧视人头像 。 整体构图规整严谨 , 浮雕高0.38~0.72厘米 。 两条龙的图案结构相同 。 龙首近方形 , 水滴状眼 , 睛描黑;吻部前凸 , 前凸吻部的两侧呈内弯勾状;眼上端两侧呈半卷云状;龙首后端呈“山”字形 , 似为龙首冠等装饰;龙身躯呈宽体“Y”字形;尾部连接龙身躯末端宽体“Y”字形的分叉处 , 呈两条宽带平伸 , 并在尾尖向外侧弯钩;整个龙身躯与龙尾形成两节分叉的“Y”字形鱼尾状 。 (图一四)
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本文图片

皇城台大台基 8 号与 24 号石雕龙 , 形制不同 , 属两种龙图案 。
将皇城台大台基 8 号石雕龙(图一三)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图一 , 图二)进行对比 , 可以发现 , 两者的龙首部的形状和弯曲状的身躯有相同的特点 , 其余特征区别较为明显 。
将皇城台大台基 24 号石雕龙(图一四)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图一 , 图二)进行对比 , 可以发现 , 皇城台大台基24号石雕龙的龙首吻部突出及吻部两侧有内弯勾状形态的特征 , 与二里头绿松石龙的龙首吻部微凸及吻部两侧旁有前伸的圆弧状凸的特征接近 , 两者的其余特征区别较为明显 。 皇城台大台基24号石雕龙吻部突出及吻部两侧有内弯勾状的特征还与二里头二期晚段 81VM4∶ 5绿松石铜牌饰(图三)的龙首吻部及吻部两侧有内弯勾状的特征相同 。 二里头二期晚段81VM4∶ 5绿松石铜牌饰是由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演变而来的 。 这连环的相同特征现象显示 , 皇城台大台基24号石雕龙与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吻部及吻部两侧的特征存在着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