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二 )


二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流变
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流变 , 依据目前的考古发现 , 可知存在着两种演变途径 。
一种演变途径是作为一种器物形制的演变 , 即绿松石龙形器这一器物的演变 。 如二里头等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铜牌饰所表现的演变形式 , 即由二里头二期的 02VM3 ∶ 5绿松石龙形器演变为二里头二期晚段的 81VM4 ∶ 5绿松石铜牌饰(图三)、再演变为二里头四期的84VIM11 ∶ 7绿松石铜牌饰(图四) , 以及同样是二里头四期的87VIM57 ∶ 4绿松石铜牌饰(图五) 。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铜牌饰都出自墓葬中 , 而且都与绿松石龙形器一样 , 有铜铃伴出 , 表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铜牌饰的使用功能应与绿松石龙形器相同 。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铜牌饰的进一步演变形式 , 可能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属商时期的仓包包87GSZJ ∶ 36绿松石铜牌饰(图六)和仓包包87GSZJ ∶ 16镂空铜牌饰(图七) 。
【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本文图片

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本文图片

另一种演变途径是龙图案形态的演变 。 如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陶器上的龙图案、商代晚期青铜器上的龙纹饰与骨雕作品上的龙图案所表现的演变形式 。 即由二里头二期的 02VM3 ∶ 5绿松石龙演变为二里头中期(二里头遗址最初分为早中晚三期中的中期)的陶透底器上的一首双身龙纹饰(图八);演变至商代晚期 , 有龙头部带龙角的蟠龙 , 如殷墟妇好墓M5 ∶ 777 铜盘内的蟠龙(图九) , 又如 1934 年、1935 年发掘殷墟侯家庄西北冈M1001 大墓出土的骨匕上雕刻的龙图案(图一〇) 。 二里头陶透底器上的龙纹饰 , 龙头较大 , 与二里头二期的 02VM3 ∶ 5绿松石龙的龙头形态接近 , 额部有菱形纹 。 二里头陶透底器上的一首双身龙、妇好墓M5 ∶ 777 铜盘内的蟠龙、西北冈M1001 大墓骨匕上的龙纹饰 , 在龙身躯上都有以中脊线为中轴从颈部至尾部的菱形纹 , 与二里头二期的 02VM3 ∶ 5绿松石龙身躯上的菱形纹相同 , 显示了这些不同时期龙图案的演变状况 。 其中西北冈M1001 大墓骨匕上龙纹饰与二里头二期 02VM3 ∶ 5绿松石龙的身躯形态相同 , 龙尾后小龙纹饰条带也相同 , 或许西北冈M1001 大墓骨匕原本是商代晚期之前的作品 。
绿松石|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本文图片

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骨器上的龙纹饰 , 不胜枚举 。 其中龙身躯上带有菱形纹的龙纹饰 , 其源头恐怕都要追溯至二里头二期的 02VM3 ∶ 5绿松石龙 。
三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渊源
依据目前考古发现与公布的资料 , 探索二里头绿松石龙渊源的分析对象 , 主要有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出土的陶器盖上刻画的龙纹饰、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石块上的石雕龙、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墓中出土的彩绘陶盘内表的彩绘龙 。 下面将这四个方面的龙图案形态进行循环对比分析 。
(一)二里头绿松石龙与新砦龙纹饰的对比分析
新砦陶器盖上刻画的龙纹饰 , 以双阴线刻画 , 仅残存龙首大部和龙尾一角 。 (图一一)龙首主体为近方圆形;鼻凸呈蒜头状;长条形鼻梁 , 鼻梁上刻四条两行平行阴线 , 将鼻梁分为三节;两眼为近“臣”字形纵目;龙首侧旁有几道弧线构成的装饰 , 似鬓;吻部略前凸 , 吻部两侧有双阴线组成的前伸内弯勾 。 在龙首前有另一条龙纹饰尾翼的一侧尾端部分 , 根据残存尾翼的特征 , 可知该龙纹饰的龙尾翼呈双花瓣对称的“Y”形鱼尾状 。 王青先生曾仔细分析残缺的新砦龙纹饰 , 并对龙图案进行了复原 。 (图一二)该龙纹饰陶器盖残片的年代属新砦遗址二期晚段 , 即新砦期晚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