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电影:在产业复苏中探索人文深度

2021年是中国电影比较特殊的一年 。 一方面 , 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和国家政策引导 , 中国电影产业快速提振 , 2021年继续引领全球电影业复苏步伐 , 年度总票房472.58亿元 , 恢复至疫前的74% , 年新增银幕6667块等利好数据都在提示中国电影业的稳健运行 。 另一方面 , 2021年电影市场的曲线又呈现为紧贴节日档起伏 , 非档期内容供给不足;爆款电影虹吸效应下 , 腰部电影断档 , 尾部电影乏力;电影票提价和随机改撤档成为常态后 , 加剧了观影人次的流失 。
2021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1.67亿 , 不及2015年12.6亿的水平 , 距离疫情前2019年的峰值17.3亿有很大差距 。 局部区域疫情反复下 , 不时按下暂停键的电影院 , 还要面临与电子游戏、五花八门的综艺节目、迅速增长的密室逃脱和剧本杀以及短视频等多元娱乐形式争夺年轻观众的休闲时间 。 同时 , 下沉市场持续扩大 , 三、四线城市所占份额已逼近40% 。 院线的主体观众从年龄到区域都在发生变化 。 吸引主流观众进入影院的影片 , 越来越偏向于重档期、大体量、高配置 , 或者追逐类型明确又包容、档期诉求直接、题材高稀缺度的中小规模影片 。 中国电影产业化走过披荆斩棘的20年 , 刚刚聚拢起来的文艺片观影群体 , 对电影化程度、人文深度与现实批判性的诉求 , 在这一年里没有得到足够满足 。 值得考虑的是 , 如市场底盘持续下压 , 观影决策链成熟的受众群将更多的视线转向流媒体平台后 , 则会更加刺激大盘市场内的电影品质 。
【电影|中国电影:在产业复苏中探索人文深度】电影|中国电影:在产业复苏中探索人文深度
文章图片

主旋律大片:
市场虹吸与资源集聚
2021年以主旋律大片为主导的一系列献礼片 , 成功跃升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最活跃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力量 。 《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中国医生》和《悬崖之上》进入年度票房前十 , 《1921》《革命者》《铁道英雄》《峰爆》《扫黑·决战》《守岛人》等不同类型和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也成功进入亿元俱乐部 。
改档国庆档上映的《长津湖》 , 一路势如破竹 , 8天票房突破30亿 , 不仅创下国庆档历史第二高(43.9亿)纪录 , 还以最快的速度登顶全球战争片票房冠军 , 超越了《敦刻尔克》(2017年)和《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成为第一 。 《长津湖》刷新了包括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在内的11项中国影史纪录 , 作为主旋律战争大片 , 继2020年的《八佰》后再次顶起年度电影市场天花板 。 这部中国影史上投资规模和制作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电影 , 印证了主旋律电影重工业化打造的不遗余力 。
《长津湖》项目由国家政府部门策划引导 , 形成国有、私营的头部公司与互联网巨头强强联手 , 带动地方二线国有公司与市场上的私人影投公司加入的多产业链格局 , 聚合了全行业的优势资源 , 组成了顶配视效团队、高工业化操作平台、多商业性支点的主创阵容 , 最大程度释放了内容生产的工业潜能 。 影片由黄建新任监制 , 陈凯歌、徐克与林超贤三大导演联合执导 , 分率7组人马 , 经过6个月拍摄 , 前后参与人次达1.2万 。 不同创作风格的导演分别从自己擅长的角度 , 打造人物弧线与情感关系 , 组织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配合人物塑造 , 把控战争整体上的战略战术设计和叙事节奏 , 将全景战争的史诗化叙事与战斗连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兄弟情义的家国使命感结合起来 , 以接续主旋律战争片一贯鲜明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大无畏的个人牺牲精神等昂扬向上的崇高美学 , 完成献礼片正史叙事的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