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吾心安处”在古琴:琴器、琴画、琴谱安徽展出

澎湃新闻获悉 , 1月20日 , 由安徽博物院主办的古琴主题展览“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对外展出 , 呈现了百余件古琴主题展品 , 囊括琴器、琴画、琴拓、琴谱和装饰有“琴”元素的瓷器、漆器、文房用具等 。
重点展品包括故宫博物院藏明“玉泉”铜琴、清王肇基《梦楼抚琴图轴》 ,清代胡开文“韵琴斋”琴形墨 , 安徽博物院藏藏明刻本《孔子圣迹图·学琴师襄》 , 苏州博物馆藏清代尤诏、汪恭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等 , 体现了古琴所承载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 。
古琴 , 原称“琴” , 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 也是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 。 几千年来 , 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抒发情志的工具 , 是其淡泊名利、君子品格的象征 。 古琴艺术以其众多的器物遗存、浩瀚的琴诗琴谱、多姿的地域流派等 , 共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琴文化体系 , 为世人所珍视 , 并于2003年入选世界第二批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是由安徽博物院主办的原创古琴主题展览 , 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古琴大展 。 该展览自2020年8月开始筹备 , 在内容策划之初 , 便将琴文化的展示和普及作为本展览的宗旨 , 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基于安徽博物院的馆藏特色 , 收藏的古琴数量只有九件 , 而琴谱、琴画、琴拓、琴形的墨、砚台等文房用具数量比较丰富 , 因此这个展览必须要内容丰富 , 展品类型兼收并蓄 , 不可能做到像其他古琴类展览只以琴器展示为主;其次古琴作为我国古代精致“士”文化的代表 , 其形制、指法、曲目、风格、操缦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 , 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古琴文化的精华所在 , 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值得我们来挖掘、展示和宣传 。
为了更好的协调不同类型展品之间的关系 ,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琴文化中的指法、琴谱、琴诗、琴人、琴事 , 以及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以琴正心”“以琴会友”“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 展览在体例上进行了创新 , 引入“空间”叙事方法 , 以空间说文化 。 构建了雅室、庭园和山水三重空间 , 在不同的空间展示相应的古琴主题文物和美学思想 , 传递一种中正平和、沉静高雅的生活情趣 , 也为观众在世俗喧嚣中打造一个精致优美的心灵栖息地 。
一方雅室:琴以正心
书斋雅室是古代文人读书挥毫、修德进业、安顿性灵的一方天地 。 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 , 正心、修身正是“内圣”的集中体现 。 “琴者 , 禁也 , 禁止于邪 , 以正人心也 。 ”古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 是文人提升自我修养、成就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 。 每当他们心怀忧虑 , 不能自解时 , 便于斋室中焚香抚琴 , 在幽古淡和的乐声中 , 洗涤邪愤心 , 散去不平气 , 会先儒之意 , 修圣人之道 。
孔子|“吾心安处”在古琴:琴器、琴画、琴谱安徽展出
文章图片

《孔子圣迹图·学琴师襄》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 安徽博物院 藏
《孔子圣迹图》是以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连环画 , 图文并茂 , 情节连贯 , 绘刻传神 , 传世版本众多 。
《学琴师襄》描绘了孔子向乐官师襄学习鼓琴的场景:孔子在掌握一首琴曲的节奏和乐理后 , 依然不停地练习 , 感受作曲者的志趣和意旨 , 最终看到作者的为人形象 , “非文王孰能为此也” , 师襄赞叹说此曲正是《文王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