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为何诗经中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根据生活对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组合和归纳,并赋予其特殊的含义,最终形成了一些经典的句子和成语,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很好的朋友的时候,他们会将其形容为“与子同袍”。
中国历史#为何诗经中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
文章插图

而这四个字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而在这里面,还包括了“与子同裳”,他们原意都是表达战友之间的相亲相爱。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诗经之中说的是“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那个年代,根本就还没有裤子。
中国历史#为何诗经中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
文章插图

【 中国历史#为何诗经中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中国的裤子起源于西北地区,大概在三千多年前的时候,新疆地区便出现了和现在没有太大区别的合裆裤。而这样的说法是有证据的,比如人们在考古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些唐俑,它们或出土于新疆、或为黑人、昆仑奴的形象,共同点便是穿着裤子。
然而,在当时的中原,其实人们并不穿裤子。在石器时代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一般都是用一整幅织物包裹住身体,不加裁剪,此时的他们连袖子也是没有的,更别提裤子了。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如此简陋并且不保暖的衣服,却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之久。
中国历史#为何诗经中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
文章插图

到了《诗经》所处的时代,人们一般都是“上衣下裳”,也就是说,无论男女,人们一般上身穿交领窄袖短衣,下身穿飘逸的裙裳。根据沈从文先生的考证,穿长裳是当时上层人物的特权,而到了“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底层人们为了更加方便的劳作,于是便穿上了最原始的裤子,它们一般前面连腰,而后面是开裆的,与如今的裤子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经常有走光的风险。
中国历史#为何诗经中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
文章插图

到了唐朝时期,与我们如今相似的裤子才真正进入到了各层阶级,为男女老少所共同接受。但是有趣的是,到了宋朝的时候,开裆裤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追捧的存在。试想一下,即使两个人感情很好,大概也很难一起穿开裆裤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没有出现“与子同裤”的说法。
中国历史#为何诗经中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
文章插图

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岁月的发展,裤子也成为了如今我们的必备衣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很容易便产生了“穿一条裤子长大”的感情。由此也不难看出,文化的发展是永远离不开现实的,它们往往反映现实,但是却高于现实,并因此而能够为后世的我们所引用。
中国历史#为何诗经中说“与子同袍”、“与子同裳”,却不说“与子同裤”?
文章插图

参考资料:
杨伯峻:浅谈《诗经》,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钱念孙:《中国文学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