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说文解字》516课:“鞑靼”的“靼”字,你是不是也读错了呢?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革”部的三个汉字:“靼、鞼、鞶”。这三个汉字在现代汉语都不是常用汉字,在历史书中较为常见的字是“鞑靼”,其中用到“靼”字。因为形声字的习惯,这里的“靼”常常被人读错为“dàn”,这是个错误的读音。这是本课需要了解的重点之一。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靼。读dá。《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靼,柔革也。从革,从旦声。(革亶),古文靼从亶。”《说文解字系传》“旦声”前面没有“从”字。形声字。本义是柔软的皮革。
文章插图
(柔软的皮革)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云柔革,谓革之柔软者也。”《淮南子·汜论》:“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负儋之勤也。”王念孙《读书杂志》:“靻皆当为靼,字从旦,不从且。”这里的靼蹻,指的是柔软的皮革鞋。人们制作了软皮鞋到千里之外,因为肩挑背驮非常劳累。
【 读书杂志!《说文解字》516课:“鞑靼”的“靼”字,你是不是也读错了呢?】本义之外,“靼”还有其他用法:
(1)治革使柔。这个用法同上一课所讲的“鞣”字。
(2)鞑靼。读作dádá。很多人读“靼”字容易犯“形声字读半边”错误,把它读作“dàn”,实际上这个词是(Tartars)的音译。古代汉族对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后来曾作为蒙古族的别称。也指俄罗斯联邦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塔塔尔斯坦)。
文章插图
(鞑靼斯坦共和国的位置)
(3)皮绳。《六书故·动物二》:“靼,《说文》:‘柔革也。’韦绳因谓之靼。”我们知道:“韦”,就是皮绳。
此外,“靼”还通“怛”,惊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靼,假借为怛。”《庄子·大宗师》:“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陆德明释文:“李本作怛宅,云:惊惋之貌。崔本作靼宅。靼,怛也。”那些死去了的人惊扰了自身形骸却无损于他们的精神,犹如精神受到惊吓却并不是精神的真正死亡。
“靼”的小篆写法如图:
文章插图
(靼字的小篆写法)
2、鞼。读音有两个:
(一)gu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的解释是:“鞼,韦绣也,从革,贵声。”形声字。本义是有花纹的皮革。
文章插图
(有花纹的皮革)
徐锴《说文系传》:“臣锴按:《国语》:齐罚轻罪者,鞼盾一戟,谓绣革为盾。”犯轻罪的可以用鞼盾和一枝戟来赎罪。这里的鞼盾,指的是有花纹的革盾。《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毕沅《校注》:“鞼,《说文》云:韦绣也。”
本义之外,鞼还有其他用法:
(1)马缰。《类编·革部》:“鞼,缰也。”
(2)强。《广雅·释诂四》:“鞼,强也。”钱大昭《疏义》:“鞼者,韦之强也。”
(3)折断。《字汇补·革部》:“鞼,折也。”《淮南子·原道》:“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鞼。”高诱注:“鞼,折。”通达而不乖乱,坚强而不折断。
其实,“鞼”的两个组成部分,就足够能理解它的大部分字义。因为有花纹,成本高,所以“贵”;因为强,质量好,所以“贵”;因为脆弱,易折断,所以“贵”。所以,“鞼”的造字原理也有会意的成分。
- 精神科#《你经历了什么?》:创伤如何改变大脑,塑造我们今天的样子
- 张玥阳!从《中国少年说》中,看到新时代的“少年中国说”
- 评选$特别关注 |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评选结果公布
- 奥普拉·温弗瑞|《你经历了什么?》:创伤如何改变大脑,塑造我们今天的样子
- |“书和远方”投稿|读《慢煮光阴一盏茶:中国茶人录》,体味人生
- 韩晓玲@长江读书节举办2.3万场活动 入选全国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推介名单
- 弗兰肯斯坦!“当然有戏”推全新自制剧《清明上河图密码》
- 中新社#《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正式出版发行
- 日头!青未了|散文《小年》
- 样子|《你经历了什么?》:创伤如何改变大脑,塑造我们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