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食/匾食”的二次南移及
南北“同名异实”的形成
元明清仍多用于北方 , 故徐珂《清稗类钞》“扁食”条云:“北方俗语 , 凡饵之属 , 水饺、锅贴之属 , 统称为扁食 。 ”具体如下 。
元代 , 无名氏《嘲妓家匾食》1例 , 施惠《幽闺记》1例 。 施惠虽系杭州人 , 但王晓家、王鲁鲁考其为元末明初人 , 并推测其可能为女真族人 , 他的祖上是随着金国的灭亡南下流寓到浙江杭州或钱塘一带的 。 若此 , 其笔下的“匾食”恰是其北方家乡话的反映 。
明代 , 朱有燉杂剧1例;《朴通事谚解》2例;《金瓶梅》(崇)5例;《西游记》1例;《明宫史·火集》1例;汤显祖戏曲《邯郸记》和小品文《答王宇泰》各1例;《东度记》1例;《宛署杂记》1例 。
清代 , 《姑妄言》1例;吴理《崇祯宫词注》1例;《老乞大新释》1例;《醒世姻缘传》5例;《聊斋俚曲集》2例;《歧路灯》1例;《白雪遗音》2例;《再生缘》1例;《品花宝鉴》3例;《帝京岁时纪胜》1例 。
明清用例除《西游记》(江淮官话色彩)、汤显祖作品(汤系江西抚州临川人)和《崇祯宫词注》(注者吴理系浙江钱塘人)外 , 余多用在北方 。 如朱有燉系安徽凤阳(中原官话区)人 , 一生“南游于江汉 , 北历于沙漠” , 其语难免不染其北;《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新释》带有北京话色彩;《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带有山东方言色彩;《明宫史》例乃吕毖选录《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而成 , 其记载的岁时民俗带有明显的北京地方性特征 , 所用词语在一定程度上或受当地方言的影响;《东度记》作者方汝浩为河南人 , 创作语言多少带有河南方言色彩 。 《宛署杂记》系北京地方志 , 记录了明万历年间北京的风土人情 , 带有北京话色彩 。 《姑妄言》一书语言较为复杂 , 王祖霞提到书中所涉方言有吴方言、江淮方言、山东方言、辽东方言和北京方言 , 故其笔下的“扁食”许是北方话成分;《歧路灯》具有河南方言色彩;《白雪遗音》的编者华广生系山东历城人 , 其语多少带有山东方言色彩;《再生缘》作者陈端生虽系杭州人 , 但其书绝大部分内容都于北京写就 , 难免不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品花宝鉴》作者陈森虽系江苏常州人 , 但据鲁迅、许隽超可知 , 陈森久寓北京 , 居京时创作了《品花宝鉴》 , 其创作语言多少会受北京话的影响;《帝京岁时纪胜》作者潘荣陛系北京大兴人 , 其语带有北京话色彩 。
由上可知 , “扁食”以北方使用为主 , 同时开始了第二次南移 。 《西游记》、汤显祖作品和《崇祯宫词注》例即可证明 , 尽管《西游记》的方言基础存有争议 , 吴理生平事迹所载较少 , 但汤显祖生于临川 , 长于临川 , 一生除极短暂的进京赶考经历外 , 余皆在南方活动 。 这说明“扁食(匾食)”确曾南移 , 不过传至南方后 , 南方人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 , 用以指称“馄饨” 。 如明刊本《李九我批评破窑记》第十三出【金钱花】:“诸尊菩萨降来临 , 只有两个金钢寻不见 , 王婆店里吃馄饨 。 ”《释义》云:馄饨“以面为饼 , 以肉裹之 , 即今之扁食也 。 ”李九我的批评包括眉批、释义和音字三部分 。 李九我系福建晋江人 , 他在《释义》部分以“扁食”释“馄饨” , 可证“扁食”传至南方后其指称对象的变化 。 明清地方志中用“扁食”指称“馄饨”者记载颇多 , 略举一二 , 如嘉靖三十七年《吴江县志》卷十三《典礼志三·风俗》:“六月六日 , 脍肉裹面作匾食食之 , 俗呼馄饨 。 ”李实《蜀语》:“馄饨曰匾食 , 射洪县绝品 。 ”道光二十一年《遵义府志》卷二十《风俗》:“馄饨曰扁食 。 ”明清方言中表“馄饨”的“扁食”有些虽未沿用至今(今四川话已不用“扁食” , 而用“抄手”和“包面”) , 但却证明了“扁食”传至南方后“所指”发生变化的不争事实 。
- 误入眉眼@心机绿茶女主文,《误入眉眼》,女主妩媚撩人,男主清冷儒雅!
- 紫藤花@一代才女鱼玄机:才华横溢、风流妩媚,为何年轻轻轻26岁就被斩?
- 馄饨#浑圆可爱的“馄饨字体”火了,阅卷老师移不开眼睛,直呼萌化了
- 教坊&薛涛这首诗,透着悲壮和苍凉,最后一笔柔媚无限,令人拍案叫绝!
- 馄饨$剪窗花、做鱼皮馄饨......留玉过年一样精彩
- 古言!3本古言宠文,夜惠美的《娇宠令》,林家成的《媚公卿》,收藏了!
- 闺宁@超火古言重生文推荐《媚公卿》《盛世嫡妃》《闺宁》殿堂级作品
- 媚公卿#古言爽文,强推《媚公卿》《菩提雪》《请夫入瓮》,超惊艳
- 分宁人@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行书《千峰诗》真迹欣赏,笔法圆熟,遒媚秀逸
- 张海&7位中书协主席的书法各有特色,但是相比较,还是启功的最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