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语言&清廷官方主流,究竟是满文还是汉字?看看康熙的朱批,你就明白了

一般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之一,它是像明朝那样非常正统的朝代,所以关于它的官方语言,应该是毫无争议的。所以笔者这个题目看似毫无争议,作为正统的中国朝代,当然是以中文为官方主流了,怎么可能是以别的文字呢?然而,历史总是扑簌迷离的,人们对历史的描述也是扑簌迷离的。





官方语言&清廷官方主流,究竟是满文还是汉字?看看康熙的朱批,你就明白了
文章插图

清朝官方主流,是汉字还是满文?看康熙和雍正的朱批就知道了:清朝的官方主流文字并不是中文,或者说汉字,而是满文。如果我们去找到几本清朝康熙时期的奏折,大概就会发现,奏折上面的文字都是中文。那么读者可能就要问笔者了:你不是说官方的语言不是汉字吗?怎么奏折反而都是汉字呢?不急,你仔细看看奏折上的文字就可以了。虽然康熙说:
“曾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
但是他的奏折上面却留下了不少的错别字,譬如:“(封)疆大吏”、“知道子”,如果清朝真的是把汉字当作国家的主流语言,并且学习到“曾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的地步,他再怎么都不会犯把“了”写成“子”这种一年级小朋友犯的错误吧?我们再看康熙说的另外一句话:
【 官方语言&清廷官方主流,究竟是满文还是汉字?看看康熙的朱批,你就明白了】




官方语言&清廷官方主流,究竟是满文还是汉字?看看康熙的朱批,你就明白了
文章插图

“朕之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
所谓“清字”,当然是指满文了,如果他说的是汉字,就根本不用写“清字”这种说法。这说明,在康熙的心里,“清字”是“清字”,汉字是汉字;大清是大清,中国是中国。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才有必要专门的提出来,表明“清字”是不同于汉字的文字,大清也是不同于中国的大清。想必大家都纪得慈禧的那句名言吧: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什么是“友邦”,什么是“家奴”?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实际上说这句话的人可不止慈禧一个人,比如当时大臣刚毅就说“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这里面就很“玄妙”了,在此不赘述。我们接下来说一下清朝的官方文件的文字,因为官方文件的文字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官方语言&清廷官方主流,究竟是满文还是汉字?看看康熙的朱批,你就明白了
文章插图

比如日本人跟外国签订条约,肯定会使用日语;法国人与别人签订条约,肯定会使用法语;英国人与别人签订条约,一定会使用英语。再不济,也是本国语言与他国语言相互结合,写几份条约,里面一定会有本国语言的那一份。那么,号称清朝唯一一个平等的条约的《尼布楚条约》是用什么语言来签订的呢?
《尼布楚条约》一共有三份,签订于康熙二十八年。这三份分别是满文版本的、拉丁文版本的、俄文版本的。所以《尼布楚条约》当中并没有中文版本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正统朝代,清朝的官方语言早期并不是中文,而是满文。实际上,清朝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这种优良传统。





官方语言&清廷官方主流,究竟是满文还是汉字?看看康熙的朱批,你就明白了
文章插图

比如清朝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必须严格学习满文。即便是到了清朝快要亡国的时候,溥仪也被抓起来天天学习那些他已经非常“陌生”的满文。所以才有了1912年后他成为平民,大家都还认为他是一个满文的“大家”,著名学者郭沫若还曾经专门邀请溥仪帮他去破译满文文件。实际上,这正是他们一直的坚持。乾隆曾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