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鲁迅一篇文章,被中日两国同时收录教科书,理由和用意却完全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一个人想要改变一个时代,可能吗?一个时代的形成,是身处这个时代中的千千万万的人造就的结果。在时代的洪流中,一个人的力量与整个时代的力量相比,太微弱。要想以一个人的力量去对抗一个时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有些人之所以会成为伟人,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明知不可能也要全力一试的勇气。我国历史上存在这样一个时代,国力衰弱、国人麻木。鲁迅生于这样的时代,他没有屈服于这样的时代,而是想要对抗时代,唤醒世人。鲁迅一开始选择了学医,是为救国,他想让国人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不再只能任人宰割。后来他弃医从文,也是为救国,因为他明白了,此时国人更需要救治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是精神。鲁迅有很多著作,其中有一篇,同时被中国和日本收录进了教科书,只是两国的理由却完全不同。





教科书!鲁迅一篇文章,被中日两国同时收录教科书,理由和用意却完全不同
文章插图

弃医从文应该算是鲁迅人生中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开始他以为学医能够救国,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麻木,他开始认识到,学医也许能治人,却难治心。如今的中国人更需要救治的是他们逐渐麻木的内心,需要有人来警醒他们,唤醒他们。于是鲁迅选择了放弃学医,转而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希望能够通过文字唤醒世人。纸和笔不是武器,文字却有着强大的力量。虽然鲁迅刚开始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也并不清楚自己是否能成功,甚至不知道这样做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他还是选择了去做,坚定且无悔。





教科书!鲁迅一篇文章,被中日两国同时收录教科书,理由和用意却完全不同
文章插图

鲁迅把现实写进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写进文字,他希望能够通过文字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清现实,他希望他的思想能够影响更多麻木的人,为他们敲响警钟,把他们从麻木中唤醒。他希望文字被更多人看到,声音被更多人听到,他希望国人能够清醒,希望东方巨龙不再沉睡。民族偏见下的中日师生情谊鲁迅创作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其中有一篇被中国和日本两国收录进了教科书,那就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以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位解破学教授为原型创作的,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对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也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些经历,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他思想上的转变。



【 教科书!鲁迅一篇文章,被中日两国同时收录教科书,理由和用意却完全不同】

教科书!鲁迅一篇文章,被中日两国同时收录教科书,理由和用意却完全不同
文章插图

当时的中日关系并不是很和谐,很多国家包括日本都对中国有很严重的民族偏见。然而文章中藤野先生的形象却是非常正面的,他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待人也非常友善。更重要的是,当时大多数日本人都对中国有偏见,他却没有,他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公平公正。藤野先生有着非常宽广的胸怀,他热爱医学,教学也非常认真严谨,他曾多次表示“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技术能传到中国去”。这样的胸襟和学术态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鲁迅和藤野先生的情谊也是非常深厚的,鲁迅对于藤野先生是尊敬、敬佩以及敬爱的。藤野先生是他非常热爱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给过鲁迅非常多的教诲、关怀、鼓励等等,这些对于当时异国留学的鲁迅非常重要。而藤野先生无国界的大爱,对鲁迅和对中国的关心和期望,也让鲁迅由衷敬佩。鲁迅在文章里也写到,他认为藤野先生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