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罗·鲁本斯|读虎图记|西方美术中的老虎,文化中的“他者”

17世纪初 , 在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四大洲的寓言》中 , 老虎作为亚洲的代表 , 一个文化中的“他者”形象出现在了欧洲美术中 。 大约200年后 , 在东方主义的感召下 ,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杰罗姆 , 浪漫主义雕塑家巴里均塑造过很多以老虎等野兽为题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浪漫主义作品 。 然而 , 无论是“四大洲”的寓言式表达 , 还是19世纪的东方主义 , 其本质都是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根源的一种权利的视觉表达方式 。
直到19世纪下半叶 , 随着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原始主义等艺术运动的先后兴起与发展 , 当人们开始以更严谨的学术态度审视欧洲之外的文化时 , 西方公众对东方的态度才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1608年 , 因母亲病重 , 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结束在意大利的学习回到了家乡安特卫普 , 并成为了布鲁塞尔的一名宫廷画家 。 1609年 , 荷兰和西班牙签订《十二年停战协议》 , 安特卫普迎来了经济上又一个黄金时代 。 1612至1614年 , 鲁本斯绘制了《四大洲的寓言》 。
彼得·保罗·鲁本斯|读虎图记|西方美术中的老虎,文化中的“他者”
本文图片

鲁本斯《四大洲的寓言》1612-1614
这是一个充满情欲的性感场景 。 代表各大洲的美丽女性 , 与流经这些大洲的主要河流的男性化身依偎在一起 。 最左侧的是手里持船桨的多瑙河与欧罗巴 , 坐在他们对面的是尼罗河的化身和非洲的象征——黑色的维纳斯 , 在他们右侧是普拉塔河和美洲的化身 , 旁边白发苍苍的老者则是恒河的化身 , 代表亚洲的年轻女性正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上 。 虽然画家并未对表征各大洲的女性在面部特征与肤色上做严格区分 , 但是为了帮助观众清楚每个人物的身份 , 特意增添了些动物、植物以及古物等元素 。 比如在代表尼罗河的老人身边是一条鳄鱼 , 头上戴着一顶象征着尼罗河岸肥沃的麦秆冠冕;金币暗指埃尔多拉多神话以及亚马逊河丰富的自然资源 。 在恒河老人脚边 , 一头保护着自己怀中幼崽的母虎正与鳄鱼相持 , 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 这幅画可以被看作是画家前期学习成果的一次检视:健壮的人体来自于米开朗琪罗 , 艳丽的色彩来自于提香 , 运动感则源于巴洛克艺术 。
在鲁本斯笔下 , 老虎作为亚洲的代表 , 一个文化中的“他者”形象出现在了欧洲美术中 。 老虎之所以会演变为亚洲的文化符号 , 这是因为老虎仅分布在亚洲 , 它们的生存范围向西最远到达了小亚细亚一带 , 受限于高山、海洋等天然屏障 , 老虎没能进入欧洲;向南最远的则到达了东南亚诸岛屿 。 与此同时 , 老虎在亚洲各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 如印度教中杜尔伽女神的坐骑即为虎 , 以匹配女神的尚武精神 。 虎也是朝鲜民族的民族象征 , 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老虎Hodori——朝鲜族的西方守护神 。 在李安导演2012年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 印度少年派正是在一只孟加拉虎的陪伴下开启了自己海上冒险之旅 。
在中国 , 白虎自古就是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 , 广泛出现在汉代的墓室之中 。 作为森林之王 , 老虎因其威风凛凛的形象以及霸气威猛的性格而被视作权力与力量的象征 , 有如湖南出土的虎食人卣以及调兵遣将的虎符 。 老虎不仅是中国艺术家们钟爱的题材 , 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表达之中 , 成为了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 更成为西方人对亚洲想象的一部分 。
隐藏在鲁本斯这幅作品背后的是更为久远的西方图像志传统 。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 欧洲艺术家通过源自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寓言人物 , 将已知世界形象化 。 这些寓言人物通常为年轻女性 , 并以河流、海洋、大陆的不同系列进行排列 。 在16世纪 , 世界被划分为四个部分:欧洲、亚洲、非洲以及美洲 。 每个大洲代表了世界的四分之一——北方的欧洲、东方的亚洲、南方的非洲和西方的美洲 。 这种划分符合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对世界的整体认知 , 正如他们也将世界分为四个季节、四种元素、四个方向以及四种美德 。 在欧洲人的认知中 , 进入“地理大发现”后 , 亚洲的起点是小亚细亚 , 也就是古罗马的亚细亚行省所在地 , 其地域范围一直延伸到最初难以想象的异域和遥远的地方——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