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初三宜“赖床”,一起看年俗( 二 )


中国人的节日仪式感 , 很大程度是靠吃维系的 , 闽地的庙里一年到头都在“吃桌” , 各种法事活动 , 神明生日 , 都非吃不可 。 若有相熟的朋友 , 也可以购买餐券一起吃 , 一定能吃到最地道的本地风味 。
我见过有的庙 , 明明庙里没有某个神 , 却还要在他的生日办桌 , 依我看 , 这不是虔诚 , 是“馋虫”在动 。
春节|初三宜“赖床”,一起看年俗
本文图片

漳州的送神金纸和“云马” , 摄:杨鸿 。
04
祭灶:在有的地方 , 是众神朝天
灶神在福建的人家中是地位仅高于地基主的小神——一家信奉的主神往往都供奉在厅堂太师壁前神龛里 , 只有地基主和灶神不在正位 , 也没听说过把灶神算入“堂上列位大人”的 。 但是如果把灶神的名号换一换 , “东厨司命主” , 那就显得相当“高大上”了 , 俨然一家老幼性命所系 。
过去福州的老宅里常有一块牌位 , 上书“司命灶君、定福夫人”的名号 。 现在的人家厨房没有那么大空间 , 往往是在煤气灶侧后方贴上神像 。 福州的灶神是一对老年夫妇的形象 , 据我所知全国多数地方的灶神也是这样的 。 但有趣的是闽南的灶神是白面无须的年轻人 , 没有配偶 。
祭灶的时间 , 福建和全国其他许多地方差不多 , 都分为腊月二十三“祭官灶”和二十四“祭民灶” 。 过往有人说 , “祭官灶”的人家是诸如刘、李、赵、朱等出过皇帝的姓氏的 。 这点至少在福州不太成立 , 有朋友说他们那个单姓村 , 南边一半的富户是二十三祭灶的 , 他们北边的穷些 , 二十四才祭灶 。 同村的本家还能搞出“鄙视链” , 只能说旧时没来由的规矩确实多得很 。
福州祭灶的时候在灶台上摆上几样甜食:朱红的福橘、留头尾的甘蔗、时令的荸荠(福州话叫尾梨 , 俗语说“尾梨尖尖、灶公升天”) , 还有“年糖年饼” , 荟萃了各种本地的糕饼 , 如万字糕、老鼠仔、寸枣、骑马酥、炒米等 , 而一大包里头只有一两块的是印着灶神形象的“红纸包” , 是最好吃的花生酥 , 孩子们往往因大人的宠溺独占了它们 , 小心翼翼打开红纸 , 再小心翼翼地吃下去 , 怕是比今天的灶神还要饱醉 。
闽南的祭灶日不仅仅让灶神“上天言好事” , 而是“众神朝天”进行年度工作汇报的日子 。 在这一天(一般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祀里要烧一种特殊的“送神马” , 也叫“云马” , 作为神的交通工具 , 上面印着骏马、轿子图案 。 等到初五那天 , 再将神明迎接回来 , 再烧配套的“接神马” 。 虽然没有开印、封印的礼节 , 这也相当于给神放年假了 。
春节|初三宜“赖床”,一起看年俗
本文图片

福州传统厅堂的陈设 , 摄:张继州 。
05
分年:天地诸神祖先的总答谢
因为没有“众神朝天”一说 , 除灶神之外的神明还留在人家里 , 所以福州人在腊月二十五到大年夜之间的一天会进行“分年”的仪式 , 摆上荤素供品、点燃香烛 , 答谢众神和祖先对阖家的照顾 。 分年之后 , 过去的一年就没有重要的事了 , 真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 。
在这里要概述一下福建民居里的“礼制”部分 , 才能更好地用文字还原分年的场景 。 前面说了 , 一家的主神都在厅堂太师壁前面的神龛里 , 可能是观音 , 也可能是齐天大圣或者土地公等俗神 , 也有的人家没有神像 , 贴画像或者写着“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神龛前方或者下面是长供桌 , 长供桌前还有八仙桌 , 用来陈设香炉、烛台和供品 。 在漳州 , 过年时节 , 供桌上少不了的是本地的特产——水仙花 。 神龛的一侧 , 一般是靠右手边 , 是祖宗牌位或者先人遗像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