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度阅读︱记忆的幽灵与历史的书写

在亲历了疫情爆发以来此起彼伏的种种事件之后 , 想来所有人都已经比以往更清楚地理解了一点:“记忆”和“历史”不是一回事 。 任何人在遽然遭逢这些变故时 , 都会产生复杂交织的感受 , 但这犹如洪水般一浪浪汹涌而来 , 很快就只留下一地枯枝败叶 , 幸存下来的我们无法再返回历史现场 , 也不可能记得所有往事 , 或遗忘、或沉默 , 又或看着当时的痕迹在身后乃至眼前消失 , 等最后这些被书写下来变成“历史”时 , 你或许总觉得有哪里跟你所记忆中的那段经历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
通猜·威尼差恭在《图绘暹罗》一书中曾不止一次说 , 历史作为理解世界的多种方式之一 , 是残酷的 。 这么说是因为 , 历史上充满着形形色色的无情斗争 , 而他在回顾这些历程时一再发现 , 受苦越深的那些人 , 往往越是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 事实上 , 现代历史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 就是挖掘这些被湮没的声音 , 或许可以说 , 这种“记忆的幽灵”始终在搅扰着历史的书写 。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度阅读︱记忆的幽灵与历史的书写
本文图片

早已成为微观史经典著作的《奶酪与蛆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从一位16世纪意大利磨坊主的异端思想出发 , 揭示了现代早期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张力 , 以及当时底层民众对一个乌托邦世界的向往 。 这不仅仅是“让小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 , 对历史学来说也意味着批判的可能性 , 因为挖掘这样久已被遗忘的声音 , 意味着一种曾有过的历史可能性 , 而如果没有相应的现实关怀 , 是无法发现这一史料的 , 又或就算看到也无法理解其中隐含的重大意义 。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度阅读︱记忆的幽灵与历史的书写
本文图片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度阅读︱记忆的幽灵与历史的书写】不过 , 金茨堡最初撰写这本书的起因 , 与其说是“挖掘记忆” , 倒不如说是受葛兰西的启发 , 着眼于普通民众如何感受和理解生活现实 。 虽然近四十年来 , “记忆的幽灵”对历史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 但起初意识到其重要性的 , 并非历史学家 。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1877-1945)在其开创性的研究《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2)中 ,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应了其师涂尔干的宗教功能主义观点 , 即记忆就像宗教一样 , 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 是服务于社会当下需求的 , 他甚至认定纯粹个人的记忆是不存在的 。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保罗·康纳顿(1940-2019)在《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0年 , 原著出版于1989年)中 , 则在同样强调记忆的社会性同时 , 也强调了它日常的实践性 。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度阅读︱记忆的幽灵与历史的书写
本文图片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自1970年代起就组织有关“记忆”问题的跨学科研究 , 在《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和《宗教与文化记忆》(商务印书馆 , 2018)中 , 他将记忆引入古典研究 , 着重考察记忆如何形塑古典文明的集体认同和文化传承 , 这相当于是承认了涂尔干-哈布瓦赫的功能论 , 但他也开创性地指出了文字在记忆塑造中的作用:文字是历史书写的根基 , 有了文字 , 才将记忆永恒化了 , 并往往规定了唯一正确的版本 。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度阅读︱记忆的幽灵与历史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