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古代考取一个功名有多难?光靠聪明和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前言从隋朝就已经开创的科举制,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科举制与如今的高考并不一样,科举制是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出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官吏,因此,读书人参加科举,不仅仅是为获得一份能够养活家庭的工作,可能还有一份“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文章插图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古人读书条件苦而在古代的读书和如今的读书是完全不一样的,并不是只要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反而是会遭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读书要比现在难得多。
文章插图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如今先进的印刷技术,书本都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书本大多是经过手抄才能得到的,还无法复印。除了纸以外,竹简、帛是在只出现以前,人们常用的。虽然,后期出现了纸,但是要亲手抄写这种事情,还是很少人能够做到的,这也导致书本是非常珍贵的。
除此以外,像如今人人都能去学校上课的这种情况还并不是能普及到每一个孩子的。那时候的上学堂只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的,而家中并没有闲钱的家庭,家中的男孩子都得要留在家中做农活来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更别说能有多余的时间去上学堂了。
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是自学的,因此勤奋并不是万能的,勤奋但是没有读书的条件恐怕是无法造就一个优秀的读书人的。
文章插图
科举另外,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古人要背诵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书本都是被列入古人要熟练背诵的名单中的。
而古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考上功名,而古代的功名并不是那么好考的。以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完善的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来看,整个科举考试一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文章插图
童试就是在地方县、府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叫做童生。而童生也就代表这个人有着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还并不能让人拥有一个职位,想要获得职位的读书人只能继续往下考。
童试之后就是府、州的学院进行的院试,通过了院试的才是真正的秀才,根据规定,秀才可以免去徭役和税收,还可以由朝廷提供衣服、食物,除此以外还拥有政治司法的特权。
而秀才还并不至于到光宗耀祖的地步,起码得到举人的等级,才能够拥有一个官职,而举人是非常难考的。秀才要通过每三年才有一次的乡试才可以成为举人,而按照明清时期的规定,每个省份要按照人口的数量,录取几十或者一百多名举人。
文章插图
从整个国家来看,每一次乡试才通过大概一千多人。也就是说,每三年,整个国家才会增加一千多名的举人。这样看来,考上举人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能够当上举人,也就相当于高考考上了清华、北大等顶级985名校。
之后的会试录取的进士人数更少,也就每三年有两百到三百人左右。而到了进士的读书人,就可以获得国家的俸禄。
结语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在中国古代,想要考取一个功名有多难。首先,你得有条件读书,家里至少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是没法供你读书的;其次,你也要能找到书来读,毕竟古代的书是非常珍贵的。最后你还得足够聪明、足够勤奋,要通过层层考试,才能出人头地,而这比当今的高考要难多了。
- 答苏武书@俗语:“宁穷死,别娶生妻”,道出了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
- 金银岛&《金银岛》作者斯蒂文森十句经典名言,充满哲理和智慧,建议收藏
- 油画&故事:“病床上的梵高”张俊莉瘫痪卧床37年,努力绘出精彩人生
- 争玉板八仙过海&历史上的何仙姑,父亲是大善人,医术高明救人无数,一生未嫁
- 绝世女子&戚夫人:一个才貌双全的绝世女子,却上演了各种“低情商”的操作
- 朱元璋&张三丰到底是谁?为何他敢多次拒绝明朝皇帝的召见?
- 苏轼&杜牧晚年写的这首诗道尽人生凄苦,苏轼修改后,尽显豁达本色
- 拉动&来论丨从冰墩墩之火看如何挖掘消费潜力
- 跪拜&6个版本“观音菩萨”,前五位都只是在模仿,唯独她被路人跪拜!
- 大侠@为何古代大侠吃完饭都不会算钱, 放下银子就走了, 原因令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