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 , 博物馆适时推出了不少带着寓意吉祥的展览烘托新年氛围 。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从调羹弄膳之间的趣味 , 折射中国人生活智慧;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中国吉祥文化特展”将标本与文物同展 , 是回溯博物馆的历史 , 也是博物馆教育的一种创新 。
两场展览均设置了一些沉浸场景和互动环节 , 可见如今博物馆在注重专业性之外 , 也希望提供给观众更多理解展览的方式 , 但无论如何真正有内涵的展览是公众更想看到的 。
本栏目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 , 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时间:2021年12月28日起
点评:“民以食为天” ,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 而饮食文化的外延性极强 , 几乎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交融 。 无论对“饮食”这一主题进行细分 , 都会存在遗漏 。 国博精选240余件(套)文物 , 配合大量展板图示解说 , 试图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诠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流变 , 颇有“察一叶而见森林”的气概 。
评星:三星半
本文图片
一般展览常见的文物展示方法 , 由实物与图片对照展出、互为补充 。
饮食 , 本应该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事 , 但在中国古代却演绎分化出了明显不同的等级 。 “君子远庖厨”区隔了两种差异悬殊的饮食文化 。 一者是上层的“钟鸣鼎食” , 一者是平民的“粗茶淡饭” 。 国博的展览共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 , 走的还是典雅华丽的路线 。
本文图片
朱漆皮胎彩绘葫芦式餐具盒 清(1644-1911年)
这是一个自带吸引力的展览 。 因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观众可能除了关心古人用什么吃喝 , 也关心他们吃什么 。 显然 , 展览对此着力不太够 , 食品实物仅呈现了史前的稻米和新疆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点心等寥寥几项 。 考古出土的直接资料仍有很多 , 比如对公众较为熟悉的就有湖北荆州夏家台战国墓所出两千多年的鲫鱼干、宁夏中卫汉墓出土的肉串、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藕汤、江苏溧阳上兴春秋土墩墓里发现的一罐鸡蛋等等 。 作为重要媒介的展板也并没有对这些考古成果做一简介 。 为数不多的例外是介绍了赫赫有名的喇家遗址出土四千年前的面条与近期在山东邾国故城发现的世界最早茶叶遗存 。
本文图片
点心 唐(618-907年)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本文图片
乾符三年光启宫银漏勺 唐(618-907年) 通柄长26.5厘米 , 勺径7.6厘米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南余寨出土
本文图片
陶耳杯 晋(265-420年)
一方面是圉于物质资料的限制 , 另一方面是为了展陈的便利 。 展出文物都大部分是国博能力范围之内的饮食器具 。 不过 , 许多古籍文献的露面 , 也算补救了这一缺失 。 此外 , 外来作物的传入编录成表做成一面展示墙以吸引观众驻足讨论 , 也是一个提高互动性的做法 。 画像砖画像石中的烹饪画面、古代壁画中的宴饮场景、甚至是晚期西方静物绘画中的餐具 , 都被纳入展板 , 弥补了实物展示单调以及引申有限的短板 。 值得说道的是一些非常有名的案例没有受到青睐 , 比如重庆忠县东汉时期的庖厨俑已经出现了偃月形花边饺子(将以往认为的饺子起源时间由南北朝时期提前) 。 又如陪葬品了一桌酒席的宣化辽代张文藻之墓(可见各类烹调好的菜肴 , 甚至还有干枝葡萄和完全没褪色的板栗) 。
- 故宫博物院$【春节假日盘点】有面子更有“里子” 文化体验成为春节假日休闲主要方式
- 中国航海博物馆|冬奥会奖牌“灵感原型”玉璧,即将亮相中国航海博物馆
- 梅花奖|“文艺轻骑兵”走进五个新城,临港的航海博物馆里唱起越剧
- 新疆博物馆|虎年看虎|推出过雪糕文创的新疆博物馆虎纹金牌
- 博物馆!齐国故都,足球故乡,畅游临淄全攻略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明日“人日游草堂”,赏梅祈福、看展游园,欢度新春佳节
- 苏州博物馆|博物馆里过大年|来博物馆迎财神!新春文化大礼包南方篇来了!
- |埃及宣布拆除太阳船博物馆旧址 胡夫金字塔全貌数十年来首次亮相
- 观复博物馆$最残忍的文物造假,把玉放入活羊腿中,染成“血玉”后再开刀取出
- 东方美学&上海市中心首个巧克力博物馆!既能玩又能吃!还有动物园和画廊!看完口水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