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 另一方面 , 这些女人活得很累很累 。 她们难以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 她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娱乐 , 她们甚至连一盆花都养不活 。 她们“混乱、孤寂 , 没有爱情” 。 小说多次透过三位女性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自己:
梁倩从椅子上站起来 , 在工作间的隔音玻璃上照了照自己的影子 。 苍白、干瘪、披头散发、筋疲力竭、横眉立目……一副呆若木鸡的样子 , 一点都不讨人喜欢 。 ”“谁要她们干什么?就是三更半夜 , 把她们扔到大马路上 , 也不必担心有人捡了去 , 一个一个像块风干牛肉 , 包括梁倩在内 。 除非有人闲得实在难受 , 想找点东西磨牙 。
很难说 , 梁倩们投向自我的眼光没有受到“他者”眼光的影响 , 她们的自我价值中没有来自“他者”价值的干扰 。 她们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做一个“真正的女人”的愿望 , 那是传统的男权社会留给女性的位置:一个和顺的妻子 , 一个慈爱的母亲 。 于是 , 她们的抗争全像是被逼无奈 , 一种想做“真正的女人”而不得的深深的失落:
她这是怎么了 , 像个歇斯底里的老寡妇 。 她从前不是这个样子 。 上哪儿去再找回从前那颗仁爱、宁静的心啊 , 像初开的花朵一样 , 把自己的芳香慷慨地赠给每一个人 。 像银色的月亮一样 , 温存地照着每一个人的睡梦 。 她多么愿意做一个女人 , 做一个被人疼爱 , 也疼爱别人的女人 。
这正暴露了《方舟》的潜意识内容:女性本不愿“雄化” , 不愿这样“糟蹋”自己 , 如果理想的男性是存在的话 。 传统的女性观念深刻地内在于这些现代的知识女性脑中 , 它们与一种自发而非自觉的女性独立意识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 这大概便是这些知识女性自我焦虑的缘由 。 故而可以说 , 《方舟》所呈现的与其说是现代意义上坚定的女性自我 , 毋宁说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焦虑的女性自我 。
《方舟》之后发表的《祖母绿》或许是更值得分析的作品 。 这不仅是因为相比前两篇 , 它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 并于发表的次年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是张洁前期知识女性系列小说中唯一获奖的;还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女性镜像 。 《方舟》是批判性的 , 而《祖母绿》则是建设性的 。 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它对女性的自我建构 , 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发展中的女性意识 , 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暗暗应和了彼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 。
无疑 , 曾令儿的形象是高度理想化的 , 她从仗义执言为情人左葳承担政治责任开始 , 经历了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 , 终于达到了“无穷思爱”的崇高境界 。 作家立意借曾令儿 , 推出她心目中知识女性的最高典范:她自立而又坚忍 , 默默地承受不公平的待遇 , 不忘在内心坚持自己的人格 , 20年扭曲的历史结束了 , 她恢复了名誉 , 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与尊重 。 作者在借助这一人物形象继续肯定女性对于事业的高度认同时 , 要处理的另一个问题 , 依然是 , 对她们来说 , 爱情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 寄托于何处?
直到曾令儿接受邀请返回到曾经爱恋过的城市 , 她的这一中心观念仍尚不明确 。 转折出现在小说的结尾 , 她与卢北河的会面勾起了许多前尘往事 , 令曾令儿夜不能寐 , 这时她听到了哭泣声 。 小说最后回到海滩 , 曾令儿曾警告那对度蜜月的可爱的情侣 , 别在那里游泳 , 但那新郎还是去了 , 不幸淹死了 , 剩下了一个在海滩上发疯的新娘 。 曾令儿把那姑娘安顿好 。 曾令儿想告诉那位新娘:“除了他之外 , 世界上还有许多值得爱的东西 , 她将告诉她 , 她的爱情已经得到过呼应 , 她已享受过最完满的爱情 , 这种可以呼应的爱情 , 哪怕只有一次 , 已经足够 , 因为还有那么多人 , 过完了没有被呼应的人生 。 ”曾令儿还想告诉她关于“无穷思爱”那句话 。
- 方舟@作家张洁逝世,两度获茅盾文学奖,她用创作践行“爱是不能忘记的”
- 张洁|著名作家张洁逝世,唯一一位两次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张洁|著名女作家张洁病逝!曾两获茅盾文学奖,多篇散文写于广州
- 张洁|著名作家张洁因病逝世,曾两获茅盾文学奖
- 油画展|纪念|“张洁就此道别了!”
- 张洁|张洁是不能忘记的
- 欧阳通!著名书法家赵家熹,楷书字帖《归去来辞》欣赏,学好楷书的好教程
- 四大名著$唐朝非著名僧人的一首诗,短短28字,就有14字成千古名句
- 中国|著名作家张洁逝世
- 红楼梦@建国后,“六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删掉的两本人尽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