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大妈的世界》:中老年人为何在影视剧中“消失”?( 四 )


群体|《大妈的世界》:中老年人为何在影视剧中“消失”?
文章图片

【群体|《大妈的世界》:中老年人为何在影视剧中“消失”?】《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任佳韫 / 魏金美, 版本: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年10月
除此之外 , 在《一个人最后的旅程》中 , 上野千鹤子也通过其社会调查指出相关政府部分、社会机构在对老年群体生活上应该进行的关注、改造和帮助 。 因为恰恰是这些外部的硬件和设施条件的齐备与完善 , 才能为进入老年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 , 为他们在人生新的阶段的新生活创造可能 。
“世界是你们的 , 也是我们的” 。 在许多政治、经济与社会核心和主流层面 , 还未进入其中或是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处于弱势 , 但伴随着经济消费能力的增长、在文化与意识形态中话语权的获得 , 也必然使得他们能够主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颇大的大众与流行文化的样貌 , 因为恰恰在这其中 , 隐藏着某些需要被改变或是被继承与再生产的意识形态 。
而在由这部分大众文化所构成的围绕着我们的这些故事、感情与生活模式中 , 老年群体的身影和他们的声音正在渐渐消失 。 他们成为各种偶像剧、言情剧、探案推理剧或是伦理剧中的某类“典型” , 或是如巴金《家》中的老太爷代表着保守守旧 , 阻碍着年轻人的终成眷属 , 或是像传统三姑六婆的现代版形象爱八卦爱多管闲事 , 也或许只是个背景 , 模模糊糊看不清 。
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 《小敏家》《爱情神话》和《大妈的世界》这样的影视剧才会显得引人注目 。 就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所发现的 , 现代大众与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塑造和再生产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场域 。 作为当下接受面最广且渗入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形式 , 某种形象、角色或群体是否能在其中显现、以怎样的方式或形象出现 , 背后都牵涉着更加复杂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 就如美国纪录片《赛璐璐壁橱》所说的 , 正是影视剧 , 塑造了我们对于自我的身份、情感与欲望的认同 , 影响着我们对于社会、人际交往以及关于正常的看法 。
群体|《大妈的世界》:中老年人为何在影视剧中“消失”?
文章图片

《小敏家》剧照 。
当中老年角色或者说“大妈”开始于影视剧中消失 , 我们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忽视她们的存在与需求 , 而她们的生活则往往会被简化为某种了无新意的重复 , 即使她们就生活在我们身旁 , 就是我们熟悉或亲密之人 , 我们也可能对此视而不见 。
在《大妈的世界》中 , 我们想象出另一种可能的老年生活 , 去对抗或改造传统印象里的各种陈词滥调与那些灰暗的隐喻色彩 , 既是为了我们的父母辈 , 也是为了未来的我们自己 。 并且它或许还预示着一种新的家庭关系与亲子相处模式的诞生 , 了解我们的父母是一堂重要的情感教育课程 , 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 , 以及关于他人和整个世界的看法 。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 作者:重木;编辑:走走;校对:赵琳 。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扫描二维码 , 查看“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最终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