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四海》到底差不差?( 五 )


在今天 , 电影的命是找自己的观众 , 如此来说 , 也算活该 。
说句题外话 , 看到这个问题时 , 我也在问自己:我进影院的时候心里痛快吗?
徐磊 , 导演
这部电影虽然是个悲剧 , 但是我感觉很治愈 。 它治愈你的方式 , 是展示了失败的普遍和必然 , 正如死亡唯一能让我接受的地方是 , 它是万众归一的道路 。
不过有些电影 , 确实需要恰当的打开方式和时机 , 一个无忧无虑的年轻人 , 正对未来充满向往 , 你告诉他人生没啥意义 , 他肯定觉得你有病 。
Q:很多人对《四海》票房失利的结果似乎并不感到意外 , 这甚至符合了他们内心的某种期待 。 他们说“事不过三” , 此前的成功都是侥幸 。 很多人似乎都在等着看韩寒的笑话 ,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种现象?
郭小寒 , 乐评人
“成功学”的主流价值观对多元化可能性的绞杀 。 当然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说 , 韩寒和其团队大规模的用了资本 , 创作掺杂了过多人的期待 。 资本是中性的 , 是逐利的 , 是要计算的 ,是不支持纯粹个人表达的 , 给你一些便利也会带来一些绞杀这是必然的 , 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 看你想要的是什么 , 愿意为此牺牲掉的东西是什么 。
另外“文艺青年”这个群体也挺可怕的 , 很多“看笑话”的否定和讽刺来自韩寒原来以为的相同阵营的“文艺青年” 。
贾行家 , 作家
对于这个不太清楚 。 “我说什么来着”是很便宜的聪明 , 我当年也如此 , 现在觉得还是去做点事(比如给楼道里的灯换个灯泡)更体面 。
双雪涛 , 作家
对于少年成名的人来说 , 经常要在成年后付出一些代价 , 因为很多与他们一同成长的人喜欢过他们的人 ,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会感到一丝不快 。 这种不快的核心很难说清 , 大概像一种被抢劫的感觉 , 似乎是韩寒们影响了他们成为韩寒 , 或者说 , 凭什么他是韩寒而且一直是?这种感觉有点像孩子对于家庭的反抗 , 因为韩寒成名很早而且维持时间很长 ,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年少时就认识他 , 虽然年龄相仿 , 他更像是遥远的长辈 。 对于少年名人来说 , 同龄人长大后的反击是比较典型的现象 , 尤其在某一种氛围里 , 这种氛围在培养对于名人的恶意 , 可能这种反击就会放大一些 , 因为将其打倒不需要个人付出任何代价 。 但是我乐观地想 , 也许这种心理只是暂时的?在某一个时间点 , 与韩寒一起成长的这代人如果稍微停下来想想韩寒走过的道路 , 是否又会引起对老朋友的重新认识 , 即使不是全盘肯定也能给与一种理解 , 并且发现 , 老朋友也真的没几个了?
张悦然 , 作家
和韩寒之前的几部电影比起来 , 《四海》具有更强的批判性 。 在写博客与杂文的时代 , 韩寒因其尖锐的批判性获得巨大声名 。 现在在他的电影里 , 观众却不再需要他的批判了 , 认为他的批判不真诚 。 这是一件很悲凉的事 。 有些人显然愿意相信 , 韩寒一直获得成功的奥秘 , 正在于他在不断改变 , 不断适应时代 , 在这种情况下 , 他是不可能真诚的 , 这种声音横亘在电影之上 。 但是如果韩寒真的完全学会了迎合观众、操纵观众 , 那么他这次应该一如既往的成功 , 至少不可能犯一些不合常理的错误 , 比如让这样一个近乎幻灭性的结尾出现在春节档 。 《四海》的剧作问题实在是有很多 , 比如像一个包裹般发往外地的奶奶 , 但我所珍视的地方是 , 它比过去任何一部韩寒的电影都更有个人表达 。 从这一点上说 , 我对他有所期待 , 希望他可以沿着这个方向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