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让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朱绍杰
日前 , 《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在佛山南海桂城千灯湖活水公园启动 。 展览邀请二十多位国内外重要知名艺术家、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参加 , 为千灯湖活水公园带来22件公共艺术作品 。 展期将持续至4月16日 。
探索人与自然 , 转换区域文化习俗
佛山本地有着丰厚的岭南文化资源 , 如何对其进行当代艺术方向的转换应用 , 成为不少艺术家感兴趣的方面 。 崔译将佛山传统文化中龙舟和剪纸的视觉造型 , 与城市改造所遗留的回收钢筋结合 , 呈现工业和自然的转换关系;无一工作室以佛山本地文化中的世界级符号——“功夫”展开 , 实施一组具有交互趣味的装置艺术项目 。
珠三角是南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地带 。 在本次展览中 , 艺术家也注意到将创作与本地区新兴产业和技术形成共振 , 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所带来的观念更新和思想拓展 。 杨义飞以风与本地不锈钢材料构建的“窗”共为媒介 , 来定格某种南方记忆;付军胜将渔村老旧渔船和不锈钢门组装成引发浪漫和自由想象的“飞船”;林岚使用水管和铁器等城市旧材料和伞布组成寓意英雄气概的木棉花 。
拓展区域文化 , 让公众参与作品
公共艺术离不开公众参与 , 本次展览不少作品都将公众的参与作为作品的一部分 , 在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作品产生变化 , 也让观众获得富有思想意趣的身心体验 。 万朵云将剪纸的局部图案进行简化提炼与游乐设施相结合来与公众产生互动;杨光利用现场的树和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元素来构筑一个供人作息的空间;宋冬创造了一个长达40米的跷跷板 , 象征当今时代的时间刻度和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
【南中国|让公共艺术与生活共生】近些年来 , 在中国的非中心城市、城郊、乡野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持续性的公共艺术项目 。 策展人胡斌表示 , 在大力提倡艺术和美育的今天 , 展览试图让这里的公共艺术成为一种“微介入”的力量 , 而不是某种宏大而空洞的框架 , 从而与全球所关注的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绿色文化联系起来 , 同时也成为南海人民生活的一种方式 , 促进南海文化品质和人文自然环境的优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