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东浦镇之行:徐和雍老师印象侧记

杭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时 , 给我们这一级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课程的老师 , 是徐和雍先生 。
|黄朴民|东浦镇之行:徐和雍老师印象侧记
本文图片

当时的徐老师 , 年近50岁 , 中等个子 , 戴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 , 皮肤有些黝黑 , 全身上下 , 透露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气质 , 在课堂上 , 他的讲话慢声细气 , 授课的内容也中规合矩 , 四平八稳 , 按部就班 , 有条不紊 , 杜绝虚饰 , 不见激情 , 没有抑扬顿挫的张扬与汹涌 , 也没有天马行空式的自由发挥 , 至为平和 , 唯有质朴 , 总之 , 一句话 , 徐和雍老师他的授课风格 , 与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海绝缘 , 而是那种风平浪静、朴素自然的小河流水 , 不会给人带来情绪的亢奋 , 感官的刺激 , 但却是淡定稳重 , 真切管用 , 一如他的外表形象 。 所谓的“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徐老师这样讲授中国近代史 , 固然是他个人性格特征的曲折反映 , 但是 , 我觉得这也与这门课程的性质有关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上 , 都有不少“禁区”与“戒律” , 只能照本宣科 , 不许别出心裁 , 到了“十年艰难探索”期间 , 更是“红线”纵横 , “雷区”遍地 , 成为典型的“重灾区” 。 我们上学时 , 刚刚告别“艰难探索”不久 , 中国近代史领域的“话语体系”并没有完全改变 , 所以 , 一说到曾国藩 , 那就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刽子手”面目的呼之欲出;一说到李鸿章 , 那就是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贼”形象的深入人心;一谈及“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 , 那就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这一类“政治正确”定性语言的反复强调、不断重复 。 所以 , 许多老师在授课时 , 不免心有余悸 , 岂敢胆大妄为、“越雷池一步” , 唯有亦步亦趋 , “依样画葫芦”才是安全的底线 , 徐老师在这方面 , 当然也不可能有例外 。
|黄朴民|东浦镇之行:徐和雍老师印象侧记
本文图片

尽管如此 , 当时的政治氛围毕竟开始宽松了 , 因此 , 徐和雍老师在课堂上 , 偶尔也会透露他自己的一些独到而深刻的学术见解 , 这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 , 不啻为重要的启蒙 。 譬如 , 他在谈及光复会时 , 曾指出 , 光复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 并没有得到很公允的评价 , 在同盟会中 ,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足鼎立 , 光复会所做的工作 , 尤其是在联合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 却多少遭到了淡化 , 并未能客观地反映真实的历史 。 这与后来把持话语权的同盟会主导势力的排斥与抑制直接有关 , 换句话说 , 革命党在推翻清王朝的大目标上一致 , 但是 ,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而有江湖 , 则难免有人事上的纠葛和矛盾 , 免不了争权夺利 , 党同伐异 。 同盟会中占主流的是兴中会系统 , 对不完全听从命令、坚持独立性的光复会 , 自然要打入“另册” , 于是 , 上海光复后 , 出现了两个沪督(陈其美、李同夑) , 后期光复会的栋梁陶成章 , 终于被暗杀 。 而在居正等人撰写的辛亥革命史书中 , 光复会不是所谓的“正统” , 它的历史功绩 , 于是乎就很不幸地隐没不彰 , 基本上被边缘化了 。
徐老师的这类看法 , 在今天看来 , 也谈不上惊世骇俗 , 但是 , 在当时 , 他带给我们这些初学者的 , 则是一场头脑“风暴” , 令人惊诧 , 令人震撼 , 可以说 , 这逐渐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既有历史“书写”范式秉持“质疑”的态度与意识 , 懂得了真实历史背后原来存在着巨大的复杂性 , 终于能够明白 , 作为历史学从业者 , 应当拥有不满足于现有历史叙述系统所提供的历史事实及其诠释结论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