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江|名家论艺|了庐:从“阴晴众壑殊”看山水画的现代性( 二 )


《赤壁阴晴》 , 主要是表现苏东坡的《赤壁赋》 , 呈现夜游的情景 。
于长江|名家论艺|了庐:从“阴晴众壑殊”看山水画的现代性
文章图片

了庐《终南阴晴》
《终南阴晴》中的终南山是历代文人的隐居地 , 但事实上隐士中有不少假隐士 , 他们是“隐居”为名 , 实际上是以退为进 , 要去做官 。 所以我想在画作中去表现这样一种历史感与讽刺感 , 后来想了一句诗 , “山水有清音 , 进退两相宜 。 ”也就是假借“隐居”为名 , 试图受到朝廷的关注去做官 , 但是不去也可以 , 也有人留下来 , 进退两相宜 , 既可以进又可以退 。
“山水有清音”怎么表现呢?我在“清音”二字上做文章 , 想起贺天健先生经常用的一种手法——游丝袅空皴 , 这样的皴法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 , 这件作品后来在中华艺术宫展览时 , 是与《空谷阴晴》一起展览的 , 这张画抓住“皴”的节奏感 , 表现余音袅袅 , 主要是山水有轻音 , 进退两相宜 。 终南山我只抓住这一局部 , 虽然这张作品中 , 山没有见顶 , 下面也没有 , 就画中间一个局部 , 有一个小房子——也就是说 , 这地方可以进 , 也可以退 , 实际上画中表现的是假隐士 。
于长江|名家论艺|了庐:从“阴晴众壑殊”看山水画的现代性
文章图片

了庐《巴山阴晴》
再说到《巴山阴晴》 , 记得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长江上旅游去过好几次 , 最长的一次是从乐山乘船到宜宾 , 再乘船到庐州 , 从庐州再乘船到重庆 , 从重庆乘船一路下来到上海 。
在长江三峡来回那么多次 , 为什么想到画《巴山阴晴》呢?因为长江三峡 , 从白帝城开始 , 夔峡、巫峡、巴峡 , 到巫峡的时候 , 人家说巫峡云雾茫茫 , 上去也看不清楚 , 但过了巫峡以后 , 船到了巴峡以后 , 就不一样了 , 巴东现在属于湖北省了 。
《巴山阴晴》的特点是用了红的线条 , 那是因为过巫峡的时候烟雨蒙蒙看不清楚 , 过了巫峡到巴东时 , 那天正好天大亮 , 太阳出来了 , 这时候与前面的巫峡一对比 , 感觉特别红 , 我想强调对比感 , 所以第一笔用红色的线条表现山体 , 后面那个山是黑的 , 这样对比就出来了 。
还有一幅叫《合掌阴晴》 , 主要是表现的是雁荡山合掌峰 , 像两个手掌一样 , 是想表现佛教的那种顶礼膜拜感 。
于长江|名家论艺|了庐:从“阴晴众壑殊”看山水画的现代性
文章图片

【于长江|名家论艺|了庐:从“阴晴众壑殊”看山水画的现代性】了庐《太湖烟波》
《太湖烟波》主要表现风和日丽 , 风和——所以画的船感觉是很平稳的 , 日丽 ,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 太湖两岸的颜色特别清晰 。
再说华山 , 1999年我到华山去 , 去的前几天一直下雨 , 我们就住在宾馆里 , 有一次下午睡了一觉 , 起来以后站在阳台上 , 正好雨停了 , 太阳出来 , 看那个苍龙岭石壁 , 本来是带黄的带红的 , 太阳一出来正像金的龙一样在腾 , 真是像苍龙 , 阳光一照 , 那边山的石头 , 像金色一样 , 所以回来后我做了一首旧体诗 。
我第一次到苍龙岭是1975年爬上去的 , 整整两天 , 只有三个人 , 没有碰到人 , 山上极陡 , 都是拉着铁链子上去 , 铁链子还是坏的 , 路也没有 , 都是坑 , 有的只能放一个脚尖 , 我开始不想上去 , 因为到了之后一看 , 太险了 , 真是“华山天下险”——就不敢爬了 。 跟我同路走的两个人是路上碰到的 , 他们是出差过来 , 他们两个说:“小伙子你不想上去?你是不是怕?”我说是 , 他们两个就鼓励我:“这样吧 , 你走在中间 , 我们一前一后 。 ”所以后来就被他们鼓励着这样上去的 , 一直爬到北峰 , 这条路真是太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