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钱钟书逝后,昔日情敌上门探望,被杨绛一句话劝退莫要迎难而上



杨绛@钱钟书逝后,昔日情敌上门探望,被杨绛一句话劝退莫要迎难而上
文章插图

1998年,钱钟书过完生日后不久,就一病不起了,杨绛像是有了预知一样,她不执着于治疗结果,只是守在钱钟书身边,用家乡话呢喃着什么。对于一个88岁的老人来说,高热不退这么久,他已经十分虚弱,医对杨绛说,可以准备后事了。意外的却是,钱钟书在与他的挚爱杨绛分离时,两人都没有众人意料的那样悲怆,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特殊约定。于是杨绛在钱钟书临终前,给他额头留下一个吻,钱钟书最后告诉杨绛:“好好活。”在钱钟书生前,给过发妻一句嘱咐:“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保留骨灰。”所以这场葬礼,杨绛办得很简单,悲伤隐藏在空气中的丝丝缕缕,没有痛哭,没有哀嚎,众人安安静静地和钱先生道了别。至此,杨先生关门避客,对外说专心创作,实则有没有彻夜流泪,这谁也不知道,关心者有很多,其中一位身份特殊的人常来敲响杨先生的家门。杨先生没有婉拒这位朋友的来访,大大方方地请他进来做客。杨绛此时面上不显悲色,只眼底淡淡有些沧桑。

【 杨绛@钱钟书逝后,昔日情敌上门探望,被杨绛一句话劝退莫要迎难而上】杨绛@钱钟书逝后,昔日情敌上门探望,被杨绛一句话劝退莫要迎难而上
文章插图

杨绛与丈夫曾约定,他们之间没有生离,只有死别。这样真挚的誓言,成真的一日居然让人痛彻心扉。来访者对杨绛的悲伤感同身受,丧偶的痛,他也是深有体会的,但他近日常来拜访,不止吊唁安慰,更是想要叙旧。谈话像往常一样恰到好处地结束,来访者熟稔地走下杨绛家的楼梯,只是这次杨绛没说再见,只面带微笑,用类似晚明文体般轻描淡写的语气说道:“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话说得很轻,但来访者却听后有些愣怔,他明白杨绛的弦外之音,感叹杨绛果然聪慧的同时,又不经记忆回灌,想起了初识时,杨绛同他说话的活泼语气。

杨绛@钱钟书逝后,昔日情敌上门探望,被杨绛一句话劝退莫要迎难而上
文章插图

这来访者,就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一位生于城县,却热爱土地和基层群众的学者。他与杨绛一样,是江苏人,费孝通生于苏州吴县,杨绛生于无锡。杨绛中学时读的是女校,他们本不该成为同学,但费孝通母亲的小小举动,改变了命运轨迹。振华的中学不收男生,但费孝通的母亲怕他性子软,在普通学校里挨欺负,就托了朋友,让他破格升入女校。谁知费孝通在女校里更可怜了,他是唯一的男生,所以备受瞩目,但他天生胆小内敛,连游戏也不会做,渐渐成为“圈外人”,沉默起来。而杨绛当时也是“受排挤”的,她听不惯女生们扎堆聊八卦,也不想做游戏,就“盯”上了躲在角落的费孝通。

杨绛@钱钟书逝后,昔日情敌上门探望,被杨绛一句话劝退莫要迎难而上
文章插图

费孝通既不生气,也不回答,就在那看着杨绛把自己逗得前仰后合,也跟着呵呵地憨笑,却不知自己已经春心懵懂,陷入初恋。他觉得,杨绛和自己是一路的,都不愿意迎合无聊的把戏,而是专心做学问,就常拿文章和杨绛一起同看。十二岁的年纪说情窦初开仿佛过早,但人总是会仰慕或欣赏,面对小杨绛红扑扑的少女的笑脸,那样鲜活的生命力不同于任何其他女同学,她的超然,让费孝通倾心难忘。

杨绛@钱钟书逝后,昔日情敌上门探望,被杨绛一句话劝退莫要迎难而上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