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刘禹锡看到秋风写下一首诗,他一反悲秋的传统,却成就了千古绝唱( 二 )


黄菊与玄蝉都是表明季节特征 , 这两句大意是说:以往看菊花我和您告别 , 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
刘禹锡|刘禹锡看到秋风写下一首诗,他一反悲秋的传统,却成就了千古绝唱
本文图片

在“昔”和“今”的强烈感官对比中 , 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的诗意 。 诗人抚今追昔 , 感慨遥深 。
诗人因何事离去 , 又因何事回来?他为何在菊花开放的深秋时节离开 , 又为何在蝉鸣的初秋时节回来 , 他去了哪里 , 又回到了何处?要想解开这一系列的疑问 , 还得从刘禹锡的人生经历说起 。
刘禹锡出生在苏州嘉兴一个书香门第 , 他在家乡度过了青少年时光 。 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下 , 刘禹锡自小就接触到诗赋创作 , 加之自幼聪明好学 , 显示出一定的天赋 , 得到了当时有名的“诗僧”皎然、灵澈的指点 , 从而诗艺大进 。
刘禹锡|刘禹锡看到秋风写下一首诗,他一反悲秋的传统,却成就了千古绝唱
本文图片

刘禹锡成年后 , 曾游学长安 , 名声渐隆 。 贞元年间考中进士 , 同榜高中的还有柳宗元 。 这时的刘禹锡可谓少年得志 , 个人的事业及诗名都处在一个上升期 , 对他的心理激励是很大的 。 后任杜佑幕府掌书记 , 再迁监察御史 。 可以说 , 此时的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 。
在此期间 , 刘禹锡与韩愈、柳宗元等人交往密切 。 韩、柳二人后来成为唐诗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 刘禹锡与他们的交往 , 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
唐顺宗时期 , 刘禹锡与柳宗元参加了由王叔文、王伾主张的革新团队 , 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 。 但这次革新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落下帷幕 。 团队的成员都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任职 , 柳宗元为邵州刺史 , 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
刘禹锡|刘禹锡看到秋风写下一首诗,他一反悲秋的传统,却成就了千古绝唱
本文图片

刘禹锡在贬所生活近十年 , 后来他们又被召入京城 , 但不久又遭到贬谪 , 这一次 , 他的好友柳宗元也在贬谪行列 。 刘禹锡赴任连州 , 从衡州往正南而行 , 溯郴江再陆行翻过南岭 , 柳宗元赴任柳州 。 两人出发时结伴而行 。
他们在衡州地界分别时 , 刘禹锡还给柳宗元写下了有名的赠别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 诗中流露出浓浓的伤离别的情感 , 在大雁也不愿意再往南飞的地方 , 他们还得继续向南 。 并且衡山之麓 , 就到了该说分手的时候 , 他们只能孤独地走自己的路
刘禹锡|刘禹锡看到秋风写下一首诗,他一反悲秋的传统,却成就了千古绝唱
本文图片

刘禹锡此去 , 辗转连州、夔州等地 , 一晃又是十三个年头 , 他的名作《竹枝词》也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 直至晚年 , 刘禹锡才得以回到洛阳 , 也就是说 , 他一生被贬的时间长达23年 。
因此刘禹锡在晚年写给白居易的诗中也不无感慨地说道:“巴山蜀水凄凉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但仕途的蹉跎并未消磨掉刘禹锡的斗志 , 他生性刚毅 , 意志坚韧 , 不畏强权 , 在贬所的困苦生活 , 反而让他愈挫愈勇 。
他时常激励自己 , 不要颓废 , 这种奋争之气在诗歌作品中时有展现 , 所以才有“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豪迈的诗句流传千古 。
刘禹锡|刘禹锡看到秋风写下一首诗,他一反悲秋的传统,却成就了千古绝唱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