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 , 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宋玉《九辩》
本文图片
宋玉在《九辩》中 , 把秋季草木零落、景象萧瑟的自然现象 , 与诗人失意漫游、心绪飘浮的悲怆开创性地结合起来 , 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 。
在《九辩》中 , 宋玉将人的感情投放到自然界 , 外契于草木摇落的悲秋之气 , 使得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缠绵低徊的悲伤气息 , 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 , 从而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 。
自宋玉首创对草木凋落的悲秋慨叹以来 , 中国古代文人们便开启了悲秋的传统 , 也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 。 可以说 , 宋玉首创的悲秋腔调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抒情风范 , 奠定了一种抒情的基调 。
本文图片
正因为如此 , 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摇落深知宋玉悲”的感同身受 。 历代诗人之所以自觉地认同诗歌史上悲秋的首创之作 , 是因为忧患意识与摇落之悲不仅是作为创作范例而具有参考价值 , 而且是作为抒情主体的人格理想的显现而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
草木凋零 , 山川萧瑟 , 使人在秋天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受到季节的更替是如何迅速、无声地带走有限的时光、有限的生命 。 人类的生命意识于是在秋天更容易投射到山川草木等外物上 , 又在万物衰变的景象中反射回人心 , 草木之飘零让人倏然意识到自己生命之光的流逝 。
本文图片
诗人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 。 唐代有一位叫刘禹锡的诗人 , 一生写过大量的与悲秋有关的诗歌 , 但与悲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 叹壮志难酬、离愁别绪的悲秋情绪截然不同 。
刘禹锡一反传统悲秋主题 , 他的写秋的诗中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 体现着激越、豪迈的气息 。 这也为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
刘禹锡深刻体悟出 , 古人“悲秋”只不过是借季节抒发个人生活中的种种不尽人意之感 , 如仕途的失落感 , 人生的顿挫感 , 前途的不明朗等感慨 。 所以刘禹锡在诗中反其意而行之 , 他在《秋词》一诗中就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本文图片
刘禹锡明确指出“秋日胜春朝” , 秋天虽有草木凋零 , 秋风萧瑟 , 但自然物候不会影响有斗志的人 。 秋天的景物并非无可取之处 , 昂首鸣叫、展翅晴空的孤鹤 , 即是秋景中的佳品 。 它给人带来奋进之感 , 激励人心 , 勇于拼搏 。 翱翔天际的孤鹤带给诗人诗情 , 直冲云霄 。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一诗 , 则将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抒发得淋漓尽致 , 这也正是诗人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 原诗如下:
昔看黄菊与君别 , 今听玄蝉我却回 。
五夜飕飗枕前觉 , 一年颜状镜中来 。
马思边草拳毛动 , 雕眄青云睡眼开 。
天地肃清堪四望 , 为君扶病上高台 。
本文图片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 , 今听玄蝉我却回” , 诗人别出心裁地以秋风为第一人称 , 点明秋去复回的时节 。 而且诗人运用“昔”和“今”这两个表示过去和现在的时间词语 , 一下子就将时间和空间勾连了起来 。
- 秋风#诗词:秋风携寒扫落叶,寒蝉老去不见踪
- 武大郎@她是在水浒传当中收到批评最多的人,但其实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
- 虢州@我们只看到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的悲剧!
- 柳宗元#刘禹锡很著名的一首诗,短短28字豪气万千,人生哲理传唱1000年
- 画技$美术生的请假条长啥样?看到最后两张,网友大呼:不敢看,好疼
- 函数#有种“深藏不露”叫老师画画,语文VS数学,看到最后不愧是专业的
- 潘大凤@鲁迅烧了祖父的日记,只因祖父的日记里有他不想让人看到的内容
- 贾宝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丨探析《红楼梦》中折扇的作用
- 朝歌!封神榜:女娲发怒去朝歌杀纣王时,为何看到两个凡人后扭头就走?
- 金簪子$红楼梦:赵姨娘如何能攀上贾政?从此人身上能看到她年轻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