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有两层深意,分别对应刘姥姥和贾母( 二 )


本文图片

很明显 , 第一个故事是刻意讲给贾宝玉听的 , 所以一切的编排都围绕着贾宝玉的喜好 。 如果不是因“南院马棚里走了水”而让故事中断 , 刘姥姥能凭这类故事在大观园里住上一年半载 , 专职为贾宝玉讲故事 , 讲出个《一千零一夜》来 。
这就是刘姥姥的“世事洞明” , 吸引了贾宝玉 , 就赢得了在荣国府的立足机会 。
当然 , 并不是说刘姥姥想在荣国府长住 。 她其实只希望能和荣国府常来常往 ,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 如果贾宝玉对她产生了依赖 , 她就更有理由多来走动了 。
然而 , 这条路并没有走通 。 故事被打断后 , 刘姥姥受到了贾母的严厉斥责:“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别说这个了 , 再说别的罢 。 ”
刘姥姥|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有两层深意,分别对应刘姥姥和贾母
本文图片

说抽柴草就能引出火来吗?这是贾母的迷信 , 也是她信奉兆头的体现 。
刘姥姥立刻就明白了 , 于是她讲了第二个故事 , 故事的主角也从美少女变成了老奶奶 。
注意 , 贾母说的是“再说别的” , 换一个同类型的故事就行了 , 为什么要换一个类别跨越如此之大的故事呢?
这就是刘姥姥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 她从贾母的态度里发现 , 贾母才是这个环境里说一不二的人 。 也就是说 , 仅仅得到贾宝玉的喜爱远远不够 , 只要贾母不喜欢 , 就会被一票否决 , 哪怕违背了贾宝玉的心意 。
于是 , 刘姥姥立刻调整方向 , 专投贾母所好 。 所以 , 她的第二个故事是专门讲给贾母听的 , 故事的基调也从“美”变成了“福报” 。
贾宝玉想听的故事 , 贾母可以严厉制止 , 但贾母想听的故事 , 即使大家都不愿意听 , 也必须陪着听下去 。
这就是贾府的现状 , 即使贾宝玉再受宠 , 他也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向贾母屈服 。 所以 , 关于茗玉小姐的故事 , 他只敢私下向刘姥姥追问 。
就这样 , 刘姥姥用她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 在这次难得的机会中转危为安 , 这才有了接下来的大观园一日游 , 受到了贾母的热情接待并满载而归 。 她差一点因为误判而得罪贾母 , 幸而她心理素质良好且善于变通 , 这才远离了宝玉的喜好投向了贾母的喜好 。
刘姥姥|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有两层深意,分别对应刘姥姥和贾母
本文图片

由此也可以看出 , 投宝玉所好是很危险的 , 金钏、晴雯、黛玉都掉了进去 , 刘姥姥却做到了及时刹车 , 正是“世事洞明 , 人情练达”救了她 。
作者用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贾母对宝玉的宠爱 , 有着不容挑战的底线 。
贾母对宝玉的宠爱 , 到了违背公序良俗的地步 。 在“男女七岁不同席”的社会 , 连年幼的黛玉都知道 , “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 , 不能和姐妹们住在一起 。 贾母却把宝玉这个男孙“同姊妹们一处娇养” 。
不仅如此 , 贾母还在各方面护佑着宝玉:允许宝玉不上学;护着宝玉不被父亲打;为宝玉物色各类女孩陪他玩乐等等 。 这便让读者产生了错觉 , 以为贾母对宝玉的宠爱是无限度无底线的 。
红楼的妙处就在于 , 作者总把真意写在不经意的地方 。 刘姥姥讲的两个故意 , 便被作者赋予了难以觉察的深意:贾母对宝玉的宠爱 , 有着不容挑战的底线 。
刘姥姥|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有两层深意,分别对应刘姥姥和贾母
本文图片

这个底线是什么?就是有可能毁灭贾府的一切因素 。
刘姥姥讲到抽柴草时 , 突然“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 “走了水”就是失了火 , 马棚起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