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心理学家:经常说“谢谢”的人,会有这3种目的,“防不胜防”

原创、深度、格调 | 汤先生
我们在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学会感谢,生活中受到他人的帮忙要对他人说“谢谢”,对这点不同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有些人认为随手帮忙的小事说谢谢反而显得见怪和生分,也有人认为无论事情大小都是麻烦了别人,说谢谢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成为了他们的口头禅。
人们常常认为生活中喜欢说谢谢的人,显得非常礼貌,有涵养,重情义,值得交往,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小题大做,虚伪做作的表面功夫,处世圆滑,需要提防。

共情#心理学家:经常说“谢谢”的人,会有这3种目的,“防不胜防”
文章插图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喜欢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有以下三个目的。
1932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为了解释人的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存在的关系,其中“本我”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比如欲望,“自我”是指我们用于处理现实生活问题的大部分有意识,而“超我”这是我们自身形成的类似道德标准等部分有意识。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的意识是分为潜意识和有意识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平衡、对立和调节三种关系。

共情#心理学家:经常说“谢谢”的人,会有这3种目的,“防不胜防”
文章插图


其中超我和本我基本上是对立的,而自我调节超过和本我之间的矛盾。
倘若自我调节能力差,超我和本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这个人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而生活中常常喜欢说谢谢的人,他们的潜意识与心中的道德标准(也可以说是超我)是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因为他们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更懂得尊重社会运行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身体力行,将自己的理念应用在行动上,并且善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可得性偏差”,大意是指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往往是通过易得性认知的途径。

共情#心理学家:经常说“谢谢”的人,会有这3种目的,“防不胜防”
文章插图


人们在生活中认识事物时通常是无意识的状态,此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存在偏见的,简而言之,人们只想看到和联想到自己想认识的事情,而不会尝试客观地去分析事情的本来面貌。
因此,生活中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也常常是带有偏见,我们经常因为偏见而失去了对他人应有的态度,同时生活中被他人这样对待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常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不同,他们懂得感恩的道理,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也无论对方所做的事大小,愿意帮助他们,他们便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对方所作所为,并且这种感恩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将心中中对他人的感谢畅快地表达出来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共情#心理学家:经常说“谢谢”的人,会有这3种目的,“防不胜防”
文章插图


生活中经常说谢谢的人,往往会不带偏见地对待周围的人,不会因为对方社会地位高低和经济水平强弱而区别对待。
当一个人经常对帮助他的人说谢谢的时候,其实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根据自己获利多少决定对他人的态度。
在他们眼中,对方无条件地为他提供帮助,是在无偿地付出,自己对他们的感谢一方面是感谢他们的帮助,一方面越是在感谢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类人的共情能力往往比较强,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会愿意认真倾听对方,尊重对方的情感和态度,接受对方不同的立场,并且会在行为和言语上表示出自己对他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