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宋代壁画的艺术特色
山西档案 2012-07-29文/孙文艳SunWen-yan
摘要: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艺术审美发生改变,人们更愿意表现自然风景和市井生活。加之,绘画商品性的增强,使绘画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宋代绘画题材丰富,追求表现现实生活,绘画分科趋向细化,表现技法也日臻成熟。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宋代壁画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诞生,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欲从绘画的现实性和绘画技法两方面阐述大雄宝殿壁画的艺术特色。
开化寺位于高平市东北17公里处的舍利山腰,初建于北齐武平年间,①唐时寺宇逐渐隆盛,名曰清凉兰若。北宋年间,改寺名为开化禅寺。该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大雄宝殿居于中,是宋代建筑。[1](p19-25)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柱间有阑额,柱上有枋,上承各朵斗拱,歇山式屋顶。南北檐墙明间安板门,南檐墙东西次间各安一扇破子棂窗,其余墙面——东、西两墙及北檐墙东西两次间内壁,均绘有重彩佛教题材壁画,亦为宋代原作。[1](p19-25)其因绘画水平高超,有明确纪年和作者署名,备受世人瞩目,吸引各界学者研究、论述,评价颇高。本文欲从绘画反映的具体现实生活及壁画采用的绘画技法阐述壁画的艺术特色。
一、绘画题材广泛,注重反映现实生活
宋代经济较前代发达,除农业外,整个宋代商业发展非常突出,市民经济活动频繁,绘画不再只是达官显贵用来装堂饰壁的物品,更是市民商业活动招揽顾客之所需品,故而绘画增加了商品性,更趋于世俗化。绘画题材的扩展,不仅深受市民阶层喜爱,而且士大夫阶层艺术审美的转变,也促发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即宗教题材的绘画比例渐少,表现自然风光或市井生活内容的绘画比例逐渐增多。开化寺大雄宝殿内的宋代壁画,在题材和构图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目前所保存下来的唐、五代寺观壁画和洞窟壁画,均是大面积壁面表现佛教人物,偶有供养人的描绘。寺观壁画,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五代壁画,皆是按照墙壁幅面宽度,通幅安排佛、弟子、胁侍菩萨和天王等。开化寺大雄宝殿宋代壁画,则是以说法图为中心,四周辅以经变故事,而经变故事多是以北宋现实生活为背景描绘的。画面中的人物、楼阁、鞍马、山水各题材均有,故而这些经变故事,在寺院讲经人向众多信徒,尤其是大多不识字的信众们讲经说法时,更贴近信徒,更易被大众接受,利于佛教的传播。
壁画注重反映宋代现实生活方面,本文举三例以示说明。
(一)建筑
壁画描绘的含建筑场面共23处,正体现了宋代木构架的三种类型——殿堂式、厅堂式和柱梁作。比如殿堂式或厅堂式建筑,在柱头上加用了普拍枋,这是从宋初开始逐渐增多的现象。宋以前,木构建筑的柱框结构中没有普拍枋。隋唐时期的柱框,大多数是在檐柱和内柱之间,柱头联以阑额(或在阑额下再加一根由额),柱根联以地栿,阑额和由额都是将端部直接扦入柱内,或略砍稍细,但都属于“半榫”至角柱不出头。此式样遇大风或地震的水平推力冲击时,接榫处容易松动造成柱框歪闪、脱榫,故从宋初开始,宋代匠师们开始采取在柱头上加用“普拍枋”构件,以加强柱框刚度。所用普拍枋各间一根,相接处用比较复杂牢固的榫卯联结,转角处在柱顶十字交叉,上下扣榫出柱头。[2](p98)大雄宝殿壁画中的殿堂和厅堂式建筑具有这一特点。比如善友太子本生,描绘太子归国受四方进贺的情景中,太子所处大殿(图1),以及该经变中太子祈请,天降宝物情景中耸立的两层楼阁(图2)等,这些建筑的柱头并非象唐代建筑那样(图3),直接承接栌斗,而是采用柱头上加用普拍枋,枋上承栌斗,并且普拍枋在角柱处十字交叉并出头。这一木结构特点,在壁画所依存的宋代原建——大雄宝殿得以印证。
- 水墨画|溢彩吕梁丨 高平安水墨画作品在吕梁市群众艺术馆展出
- scate:tttttttttt&山西省高平市新发现一处宋金时期木构古建筑
- 中小学|隆回县高平镇中心学校举行中小学师生现场书法赛 一手好字,得益一生。
- 谢枋得$史上最悲壮的一首《沁园春》,词人以身殉国,留下这首千古绝唱
- 柳莺$绝句欣赏:刘克庄园林咏莺梭,谢枋得楼台描花影
- |晋城高平籍画家用作品《古泫春早》表白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