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巍巍乌蒙山,悠悠乌江水。
乌江,这条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亿万年来静静流淌在神奇的乌蒙大地上。乌江共有南、北两个河源,南源三岔河发源于威宁自治县香炉山,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大坡山,两河交汇之处,就是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南部边缘一个叫作“化屋基”的地方。
文章插图
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张华顺摄
“化屋基”是她曾经的名字,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村里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歪梳苗,千百年来,苗家儿女们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记录着历史的烟尘,文明的长歌,标刻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寻访化屋村,我们发现古朴的苗家寨子山川奇丽、风景优美、房舍别致、果木成荫;我们看到苗家儿女们大方热情、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坐在江边的房子里,我们聆听化屋苗族姑娘杨文丽娓娓道来这支古老民族的文化故事……
文章插图
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化屋广场。黎荣摄
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以前居住在中原地区,后逐渐迁往西南地区。苗族支系繁多,而且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大多数苗族支系基本上是根据头饰、服饰来命名的。歪梳苗就是因其妇女头饰为头髻偏左歪插彩梳,故称“歪梳”。“歪梳”又分为大、中、小歪梳,化屋居住的苗胞们都是小歪梳。
文章插图
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通村公路。张华顺摄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故苗族刺绣成了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族刺绣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绣的来源传说是有位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艰难历程,想出了用彩线在服饰上做标记的办法。过黄河时她就绣条黄线,过长江以后又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标记符号,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她发现此时自己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了花纹。
文章插图
刺绣工人制作苗族服饰。黎荣摄
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纯手工绣制的嫁衣,为的是缅怀曾经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发扬苗家祖先留下的传统刺绣工艺,以此激励后人要感恩和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杨文丽和丈夫创办的企业展厅里,就完好地保存着出嫁时母亲为自己绣的嫁衣。杨文丽至今还记得当年母亲给她绣嫁衣的场景:那时她家还住在大山里,没有通电,母亲每天晚上就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做刺绣,有时还会边刺绣边唱歌。
文章插图
杨文丽正在刺绣。黎荣摄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自不必说。在化屋,人们都说:苗家的儿女学会了说话就能唱歌,苗家的儿女学会了走路就能跳舞。
对苗胞们而言,无论是谈情说爱、婚丧礼仪还是闲暇消遣,一套苗绣服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当要进行多声部民歌合唱、芦笙舞、打鼓芦笙拳舞等民俗艺术表演时,舞台上身着苗绣盛装的苗家儿女就更是把化屋村山环水绕孕育出来的情和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插图
乌江百里画廊化屋村码头。黎荣摄
“苗绣和唱歌都是苗家女儿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心情愉悦的时候,就连绣出的图案也会特别美。”说话的人名叫杨守丽,是杨文丽的婆婆,在她看来,绣服上来回穿飞的针脚记录的是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动人的音调吟诵的是母亲对女儿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许。
- 苗族银饰|安顺宝藏·共享非遗丨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古老技艺錾刻的美,让人心醉
- 宋氏#?小果核有大世界,核雕非遗传承人的抖音电商“奇遇记”
- 陈贝儿@TVB主持人陈贝儿探访广州非遗,全新纪录片《传承之路》埋堆堆APP全网独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山人:快来投票打CALL!这7个市级非遗项目,谁是你最喜爱?
- 出圈|冰雪奥运助非遗文化火热“出圈”
- 非遗&“妙笔油纸伞 传承非遗梦”,古城街道组织居民DIY油纸伞
- 传统|“妙笔油纸伞 传承非遗梦”,古城街道组织居民DIY油纸伞
- |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将于3月在郑举办 打造沉浸式体验
- 丝韵#刺绣非遗传承人徐凡:以针为笔,“绣”写荆楚丝韵
- 传统节日@青海:非遗展演激活春日文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