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各位有没有思考过,在竞争年代里、在人人都追求能说会道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防止自己的“能言善辩”变成伤人害己的“巧舌如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颜小二觉得,有必要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道家“希言自然”的内在含义。
道家之“希言自然”的内在哲理,在颜小二看来,是围绕“自然”展开的。而“希言自然”之于“能言善辩”,不是在提倡寡言少语,而是在告诫人们,在“言说”与辩论这件事上,要在“机心”下功夫,能够从“自然”出发。即从“自然出发”,说应该说的话,把握“辩”的“度”。于此,与“巧舌如簧”的人比起来,“废话”与“伤人的话”自然就少了许多,而“希言”之下的“能言善辩”,则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稳重与成熟。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为了让各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希言自然”的哲理,颜小二先来解释“为何善辩与‘希言’并不矛盾”,再来讲讲对于希言自然对今人带来的启发。
1、“希言自然”理解难点:“善辩”与“希言”并不矛盾
关于“希言自然”,从字面解读来看,很容易理解成“叫人少说话”。实际上,与道家之贵柔哲理一样,柔弱属韧性而非软弱,同样,“希言”亦是人理性睿智的一种特性,而非“寡言少语”。
要理解这里的“希言”,从道家之“有无观”出发会比较好。
文章插图
颜小二曾在解读道家思想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道家“正言若反”的特色,即道家之“无”,恰恰可以看成是“无限”的“有”。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曾鲜明指出,“无”先于“有”,并且提倡“无名”、“无为”、“无知”、“无欲”、“无功”、“无事”、“无心”等等,而本文中的“希言”之“希”也有“无”之内涵,这是道家指出,要以“无”的原则去“为”,以自然的、逐步的、温和的风格去“为”。
换言之,道家之“希言”,不是”寡言”,更不是“不言”,而是告诫人们要自然的、逐步地、温和地去“言说”、去“辩论”、去“作为”。这种自然而然的“能言善辩”之下,不会有利己排他的“私欲”,不会有“巧舌如簧”的心机,更不会有脸红脖子粗的“争辩”,展现的是一种“以理服人”的和煦与温和。
2、如何用“希言自然”,避免“善辩”变成“巧舌如簧”
道家的“道”听上去似乎非常“形而上”、似乎离我们生活很远,但是,道家之道下落到“言说”这一行为上所展现出的“希言自然”,其实可以十分接地气,能够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很多富含哲理的启发,比如如何避免“善辩”这一优点变成人人喊打的“巧舌如簧”。
关于“巧舌如簧”,人们讨厌这种特性不是一天两天了,比如千年以前孔子就相当犀利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于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千百年来,说一个人“巧舌如簧”或“巧言令色”,往往暗示一个人“德行有亏”,属让人背离、惹人厌恶的存在。
于此,为了合理保有“善辩”这一特点,我们就要懂得道家的“希言自然”,既从“自然而为”出发,带着上善若水的韧性,用“为而不争”的德行去“言说”、去“作为”。
具体体现到实际生活上就是,人在为人处事时,要有成人之美的“大格局”,能够洞悉“利己”之争辩给人带来的恶劣影响,继而杜绝“小聪明”、“小阴谋”,以成就他人的高度,发挥自己的“大智慧”。而这种对他人的“成全”,不仅可以“圆满”自己的德行,让自己身心愉悦,还会给人带来“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外惊喜。
- 严陵#苏轼一首词登上虎年春晚,展现富春江美景,且蕴含丰富哲理
- 宁王!唐伯虎大彻大悟之后,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每一句都饱含人生哲理
- 精髓&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其实也是三句话,你也很熟悉
- 道家|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观复:归根曰静,寻根就是照见自我
- 张源先@道家最后一代天师,49年跟老蒋去了台湾后,后来发展得怎么样!
- 刘禹锡$试玉要烧三日满:十二首经典哲理诗,教会我们正确地为人处世
- 山林$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宋词,每一句都有哲理,下片12字更是字字珠玑
- 陈情令$《魔道祖师》凭什么能大火?剧情扎实人物立体,背后蕴含人生哲理
- 李拯&晚唐才子的一首哲理诗,寄托遥深,字里行间流动着深沉的忧思
- 王莽#白居易的一首七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