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景漂”逐梦千年瓷都(深观察)
本文图片
李曼(前)和同学一起烧窑 受访者供图
本文图片
泥的明和他的陶艺作品 受访者供图
1000多年前 , 装载着精美瓷器的船只从景德镇出发 , 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1000多年后 , 世界各地陶瓷艺术家来到景德镇 , 再现“匠从八方来 , 器成天下走”的盛景 。
这些“洋景漂”来自不同国家 , 有着不同肤色 , 出于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向往 , 在景德镇工作、学习、生活 。 他们汲取着千年瓷都的养分 , 也通过自己的双手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和陶瓷文化的广泛传播 。
汇聚世界各地陶艺家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的一个陶艺工作室里 , 茶壶、摆件、装饰品等琳琅满目 , 大小各异的陶艺品填满了不大的房间 。 它们造型独特 , 色彩明丽 , 充满了浓郁的海洋气息 , 都出自“90后”小伙儿Allan Denis Naymark之手 。 小伙儿是一名来自美国纽约的“洋景漂” , 中文名叫“泥的明” 。
“小时候在博物馆就看到好多中国古代陶瓷 , 我非常喜欢 。 ”泥的明用流利的中文说 。 他父亲是考古学家 , 在大学任教 。 泥的明从小耳濡目染 , 对中国古代陶瓷产生了浓厚兴趣 , 8岁便开始学习陶艺 。 他在美国获得了4个学士学位 , 其中就包括中国文化和陶瓷雕塑 。
2013年 , 泥的明第一次来景德镇 , 便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 , 2015年夏天开始在这里定居 。 大学毕业后 , 泥的明前往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 并于2019年毕业 。 “世界各地陶瓷艺术工作者都汇聚在这里 。 ”泥的明说 , 景德镇有悠久的制瓷历史 , 较好保存了中国古代的制瓷技艺 , 在这里可以找到中国古代瓷器的感觉 。 在他看来 , 景德镇有着非常完备的制瓷产业链 , 可以很方便地买到各种陶瓷原料 , 用于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
像泥的明这样的“洋景漂” , 目前有5000多人 , 其中不乏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教授、哈佛大学的博士以及国际陶艺界的“泰斗”级人物 。 景德镇珠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 “洋景漂”在元明清时期就零散出现 , 改革开放后已颇具规模 , 尤其是进入21世纪 , 来景德镇的外国人就更多了 。 “如今 , 景德镇的陶溪川国际工作室、三宝国际陶艺村、乐天陶社、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等 , 已成为‘洋景漂’的主要聚集地 , 他们在这里享受着创造的乐趣” 。 景德镇珠山区委书记高翔说 。
“景德镇厚重的文化传承和精湛的制瓷工艺 , 对热爱陶瓷艺术的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 ‘洋景漂’们在感受千年瓷都文化的同时 , 还能在这里完成几乎所有与陶艺相关的创作 。 ”景德镇陶瓷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一些“洋景漂”在获得陶艺技能和更深感悟后 , 有的到世界各地传播陶瓷文化;也有人长期驻留景德镇 , 开设工作室 , 全身心融入当地进行艺术创作 。
通过瓷器了解中国
“在这里很幸福 , 真的很幸福 。 ”来自意大利的李曼发自肺腑地对采访人员说 。 今年27岁的她 , 是一名特殊的“洋景漂” , 目前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研究生 。 李曼的研究方向是艺术学 。 对她而言 , 所谓的幸福是指在景德镇可以观摩各个历史时期风格迥异的陶瓷艺术品 。 “在意大利的博物馆 , 陶瓷制品是无法触摸的;但在景德镇陶瓷大学 , 我们在做研究时可以‘上手’ 。 ”李曼兴奋地说 。
- |世界名校女学霸,毕业生娃做主妇,网友声讨“没出息”
- |职场上成功的人都懂得“不争,就是争”的真谛,故意不去争这三件事
- |混迹职场,区分“目标”与“手段”,才能够行稳致远
- 西蒙娜·波伏瓦|波伏瓦的“我的天才女友”故事:扎扎走了,死于精神谋杀
- 展演|以“武”会友 51部经典京剧武戏铿锵开锣
- 误解|被误解的“俄国名人”,竟都来自乌克兰?
- 传承|退伍兵成“非遗人” 传承千年吊脚楼技艺
- 两当|德州:“职教名城”建设加速推进
- 用工荒|工厂出现“用工荒”,月薪8000招不到人?90后坦言:都是套路罢了
- 陈瑜|职场探“新” |气球造型设计师陈瑜 小气球玩出大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