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于李白的这种“不客气”甚至发生在他在刚认识李白不久 。 他写了一首有点得罪人的诗:“秋来相顾尚飘蓬 , 未就丹砂愧葛洪 。 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 。 ”前两句描述李白的状态 , 说李白迷恋丹砂 。 李白还热衷于寻仙访道 , 但是他一转眼又会被俗世所诱惑 , 所以杜甫用一个“愧”来形容他做不到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去生活 。 其实 , 这个话说得很准确 , 但是李白听了未必会愉快 , 因为谁也不愿意被别人看透自己 。 杜甫还嫌不够 , 他继续“补刀” , 说“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 , 这句话就是说:你痛饮了、你狂歌了 , 看上去慷慨激昂、快意人生 , 但是到最后还是空度时日;你飞扬跋扈 , 好像是威武雄壮 , 但最后只不过是一场独角戏 , 所以你能够“为谁雄”呢?所以你到底是“佯狂” 。 我觉得这首诗写得真好 , 如果有人对我这样说 , 我会非常感动 。 因为这是真正的知己 , 他看透你表面狂傲背后的虚空 , 看到了你的灵魂深处 。 但问题是:李白是不是拿杜甫当朋友了?李白自己内心的人设是怎么回事?他也许不愿意扮演这么一个悲情的角色 , 不愿被杜甫这样悍然说破 。
李白被放逐夜郎之后 , 杜甫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 他想念李白 , 并且生出一个怀疑来:李白死了 。 他还把这个怀疑写到诗里边去:“魂来枫林青 , 魂返关塞黑 。 ”“君今在罗网 , 何以有羽翼?”这话其实很不合逻辑 , 完全是自说自话 。 如果李白是个唯物主义者 , 他就觉得无所谓 , 如果李白是唯心主义者 , 说不定他会觉得杜甫这样怀疑是不吉利的 。 我们会纳闷:就算睡得糊里糊涂时 , 杜甫这么想也就算了 , 但你在写诗的时候 , 总得清醒一点吧?不能写这样的诗给李白吧?
你看李白送给孟浩然的诗写的是什么样子 , “吾爱孟夫子 , 风流天下闻” , 瞬间就把孟浩然抬到一个高度上去了 。 还有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些诗句都在赞美对方 。 而杜甫送给朋友的诗 , 不是分析人家性格 , 就是给人家提建议 , 一会又红口白牙地怀疑人家死了 , 所以我难免要怀疑杜甫对李白的感情了:他到底是把李白看成一个朋友?还是当成了一个观察对象 , 一个被写体 , 一个可以将自己的想象附着其上的人偶?他惦记李白、琢磨李白 , 也用自己的想象去雕琢李白 , 可能李白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种心向往之而终不能至的境界 。 他还写过一首《冬日有怀李白》 , 也很可疑 , 说“寂寞书斋里 , 终朝独尔思” , 就是他坐在书斋里边儿 , 他想念李白 , 想念了一整天 。 如果不是恋爱中的男女 , 这一惦记就是一天 , 李白看了会不会觉得瘆得慌 。 如果我们把“思”理解为寻思、思考 , 可能就没那么瘆人了 。 可见 , 杜甫还是没有把李白当成人 , 而是当某种现象去琢磨的 。
所以我就觉得 , 李白不回应杜甫的赠诗 , 对杜甫没有那么多的深情厚谊 , 也可以理解 。 因为杜甫写他始终是一种自说自话 , 始终在描述他自己心中的一种境界 , 这境界可能比较悲壮 , 可能没有那么的岁月静好 , 但是它是杜甫心里比较恢弘的一个世界 。 李白也知道 , 这个世界跟自己没啥关系 。
杜甫的写作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不怕冒犯 , 即使连李白也没有杜甫那样的勇气去完全地、真实地面对自己 。 所以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 , 对李白就有很多的不以为然 , 他说:“太白诗字面上虽有劲而不可靠 , 乃夸大 , 无内在力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虽夸大犹可说也 , 至‘会须一饮三百杯’则未免过矣 。 ”对于《将进酒》的结尾四句“五花马 , 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尔同消万古愁” , 顾随就说得很不客气 , 说:“初学者易喜此等句 , 实乃欺人自欺” , 即便李白用五花马换了美酒 , 也消不了万古愁 。 所以顾随认为他“原为保持自己尊严 , 久之乃成自欺” 。 顾随觉得李白那些看上去非常豪迈的说法 , 都是为了麻醉自己、追求心安 。 他这一说 , 我好像被说服了 , 好像是那么回事儿 , 李白的一些句子确实经不起冷峻的分析 。
- 波普|讲座|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潮流和批判的游戏
- 李商隐|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 安迪·沃霍尔|讲座|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潮流和批判的游戏
- 讲座|讲座|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潮流和批判的游戏
- 雨声$让李商隐引以为傲的一首诗,连林黛玉都称赞,后两句尤其美妙
- 李商隐|开学大礼!唐诗三百首微电影合集(300集)附链接直接看!
- 李商隐@中国古代有一首诗,千年来几乎无人能读懂,千年来却人人赞不绝口
- 李商隐!林黛玉的最终结局,“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关键,薛宝钗故作听不懂
- 命运#命运坎坷的李商隐,借风雨来比喻自己的人生,让人感到无限的凄凉
- 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周年纪念版丛书》:从历史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