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小岛》丈量出我们与凯迪克金奖的距离( 二 )


《小岛》显然不是一个维护秩序感的作品 。 它的奇异之处正在于它徘徊于古典价值、现代派元素和后现代理念之间 , 它充满自我博弈和悖谬 , 无法被安插于任何上述一类写作中 。
初看这个文本会觉得它的文字部分十分简单 , 意思明了 , 价值观也是常见儿童读物中愿意倡导的一类(到了文末更是直抒胸臆):小岛既是独立的个体 , 也和世界相连 , 就像儿童 , 就像你我每一个人;另一个“教训”则和“信任是信人所不能信”的鼓励差不多 。 这样两个理念其实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 正向建构意义明显 , 充满温馨 , 特别是第二点 , 更带着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
但它们散落在作品中的位置实在有些奇怪 , 篇幅也太短 , 开始与结束的方式都很突然 。 按文学世界的“法则”而言 , 一个真正维护秩序感、希图在作品中建立稳定安全世界的隐含作者会采用与价值意图相配套的“形式”来结构作品 , 而不是处处选择相反的形式去破坏这种稳定和安全感 , 我们从布朗的《晚安 , 月亮》《逃家小兔》就能判断她不是一个不仔细、缺乏这方面处理技能的作者 。
小猫|《小岛》丈量出我们与凯迪克金奖的距离
文章图片

《晚安 , 月亮》 , [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著 , [美]克雷门·赫德 绘 , 阿甲 译 , 天略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版 。
那么 , 还有一种可能 , 即上面两种看起来正儿八经的价值引导并非该文本真正关切之事 。
这一点最直观地体现在画风的选择上 。 我们已经分析过《小房子》是如何通过文字、画面和书籍设计三个维度共同传递其保守倾向、怀旧情结的(且向花间留晚照 —— 一座“小房子”的美学理想) , 在绘画方面 , 伯顿大量选择圆润的线条而避免切线和锐角 , 选择暖色调和明度纯度都较高的颜色以确保读者面对“乡村”时能怀有明朗、向往的感情;《小岛》最初给人的印象与《小房子》不无相似 , 作品看起来也对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充满热爱 , 然而绘者威斯伽德的画面却让人很难不想起后期的印象主义画家、也是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先驱亨利·卢梭 , 那深而茂密的树丛、锋利显眼的锐角叶片、满眼的绿色中散落点缀的鲜红的草果 , 无一不传递着危险而迷人的气息;除了植物之外 , 画面里斜线和“角”的设计俯拾皆是 , 整体冷色调 , 许多画面里明度都偏低 , 黑影幢幢 。
满眼的绿色中散落点缀的鲜红的草果 , 无一不传递着危险而迷人的气息 。
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艺术的种种体裁 , 最典型的表现在建筑艺术方面 , 它们乐于将钢架水管等材料和结构裸露在外 , 让观者一眼就明了作品结构自身的方式 。 《小岛》这种偏现代派的画风一方面像所有的现代主义艺术一样有意张扬“形式”语法本身 , 因此这本书的读者或许会忘记文字但很难不对画面留下印象 , 另一方面也渲染了文本情绪中消极晦暗的部分 , 这和现代主义对心理、情感而不是情节故事的关注是一致的 。
然而这还没有完 。
如果说《小岛》的画面走的是现代派路线 , 那么当画面与文字相结合后 , 一种专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悖谬和悔言(retraction)就变得清晰起来 。 最典型的一例是 , 文本末页忽如其来的抒情总结说“它是一个小岛 , 多好啊……围绕着它的是湛蓝、明亮的大海”——这是一句明显的谎话 , 从环衬数起 , 整部书46页里只有4页的大海算得上明亮湛蓝 , 其他时候正如上文所说要么表现的是白日里的深绿色海水 , 要么暗夜深沉 , 就在这句话的前两页 , 不论是文字抑或画面 , 大海都处于黑夜与狂风暴雨巨浪滔天的恐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