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小岛》丈量出我们与凯迪克金奖的距离( 三 )


小猫|《小岛》丈量出我们与凯迪克金奖的距离
文章图片

《小岛》的最后一页 。
后现代主义作品热衷于翻案和悔言 , 即在文本中以各种形式收回先前的言论 , 喜欢承认出于严肃或者游戏目的而说谎 。 后现代作品还质疑形象本身的“现实性” 。 我们暂且把现代主义出现之前的文学概称为古典作品 , 它们注重的是“写什么” , 注重故事情节、现实世界的真实感与血肉人物的塑造;现代主义文学在乎的是“怎么写” , 即上文所说的形式、结构手法 。
与现代派相比 , 后现代主义虽然也喜欢展现写作“手法” , 但在它们那里 , 一切皆是“手法”和“虚构” , 一切皆是语言的游戏——包括上文提到的那些看起来严肃正经又崇高浪漫的宣言 , 它们将遭到文本内部的自我质疑 。 按卡林内斯库说的 , 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 , 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最乐于探询的:它好奇又自我怀疑 , 不相信的同时却求索 , 一边友善一边冷嘲 。
猫和鱼的对话是一个文本游戏吗?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小岛》的第一处宣言重新检视它了 。 文本先是说 , 黑猫相信鱼儿的话 , 接着又解释了一句:因为小鱼将它当做一个秘密告知给猫 , 而猫喜欢秘密 。 这是对前文鱼儿所定义的“相信”的一种解构(在有基督教文化土壤的美国 , 有读者很敏感地指出这里的“相信”很像宗教里对“神”的无条件信仰要求 , 很像一种传教士会采用的话术 , 小鱼对猫动用的词汇也是与“信仰”而不是普通的“相信”更接近的“faith”) , 猫最后的相信不是因为对象崇高、是真理 , 而是因为信者自己愿意相信、自己喜欢 , 它带着某种游戏般的心态“相信了一个秘密” 。 注意 , 作者这里还偷偷将take it on faith换成了更单纯轻松的believe 。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 , 布朗很可能确实戏仿了一段宗教故事 , 即西方文学经典中关于“信仰”最著名也是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 原典里的主人公是“神”在人间信仰最坚定的表率 , 而后魔鬼挑衅“神”说这不过是因为灾难尚未降临到他身上 , 于是“神”允许魔鬼对故事的主人公施下灾祸 , 他被陆续夺走了财产、奴仆、孩子 , 到后来更是自己浑身长疮痛苦不堪 , 他忍无可忍终于在三个好友面前提出了他对“信仰”的困惑、显出了愤怒 , 三个好友的指责被他认为是“事不关己 , 高高挂起” , 最后“神”现身让他的质疑烟消云散 。
这段情节里有三处引人注意 。
其一是男主人公描述与肯定“神”的力量:“你且问走兽 , 走兽必指教你;又问空中的飞鸟 , 飞鸟必告诉你;或与地说话 , 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鱼也必向你说明” , 这里是在说假如人类不懂造物的奥秘和造物者的力量 , 那么可以去任意向自然万物求教 , 他皆能获得答案 。 其中鱼这一物象在原典关于“信仰的神迹”中多次出现作为凭证而存在 , 更有以“信仰之力”令捕鱼者放下屠刀成为信徒的故事 , 《小岛》看上去很有些诡异的让黑猫向鱼求教可能正是化用于此 。
黑猫在这个文本里自然不是魔鬼和女巫的象征 , 但必然也不是服于管束的形象 。 它最开始是向前期以沉默示人的小岛发问:它怎么能自称像猫一样和大地有所联系呢?小岛让它“去问任何一条鱼” , 仿佛神明一般自信而威严 。 猫作为鱼的捕食者处于绝对强势位置 , 将死亡阴影笼罩在鱼身上 , 它出言威胁假如鱼的回答不能让它满意 , 它就要吃掉鱼 。 利爪下的鱼与屠刀下的羔羊相似 , 是西方神学典故中常以弱者形象示人的引渡者的象喻 , 而最后鱼也以言说“度化”了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