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小岛》丈量出我们与凯迪克金奖的距离( 五 )


第一 , 尽管鱼的答案非常动听 , “陆地在海的深处是连在一起的” , 但忽然而来的小猫又忽然离开 , 小岛仍然兀自存在 。 没有了小猫这个发问者 , 一切似乎都变得无趣起来 , 作者仿佛对继续以缓慢细致的节奏描述小岛瞬间失去了兴趣 , 草草地结尾了事 , 这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态度的流露 。
对一个文学作品而言 , 篇幅是有意义的 , 对待特殊事件的态度展现是有意义的 。 这个作品用了更多的篇幅肯定小岛的生态和神性/不可置疑性 , 同时却对失去质疑者之后的小岛兴趣寥寥 , 这二者本身是互相悖逆的 。
第二 , 黑猫离去后的极小篇幅内容里 , 《小岛》大幅提高了自我否定的频率 。 作品强调了小岛系统的重复循环状态 , 写到了神秘的数字七(在民间文学中 , 数字“三”“七”“十二”都是某种秩序的展现)却又不展开写它的实际意义 , 谁也不知道作者为何在此处提到七棵大树、七只萤火虫和十七个小灌木丛 。
这种写法符合后现代主义对秩序世界、意义建构行为的否定 , 之后却有蝴蝶跨越海洋飞来憩息 , 仿佛是在重复“并非孤岛”的肯定性宣言;一边维护某种写作的形式和规则(四季必须都写到) , 一边又破坏秩序(对秋冬二季敷衍得太明显 , 仿佛在宣告这只是一个虚假的文本世界而已 , 作者想什么时候结束就什么时候结束 , 这就破坏了秩序感和读者对文本的“相信”);描述冬季时又出现了“秘密”一词 , 这是在四季或者说时间的末尾处 , 多少有些总结的意味 , 而按前文对“信仰”和“秘密”的解释 , 它似乎是在说这个故事里的时间乃至这个故事本身都是一个读者爱信不信、信则为真的“秘密”——又是一次解构 。
这样 , 最后一页突如其来的抒情赞美就显得更加微妙 , 除了风格上突兀的变化 , 和前文的解构似乎又形成显著的对立 , 它明确地肯定了某种浪漫美好的价值 , 但与此同时 , 我需要再次提醒读者 , 我们明知道文本里的大海常常并非如此处所说的“明亮湛蓝” 。
如此 , 《小岛》在不停的回头否认中自我反复(由于遗忘、或混淆事实与虚构) , 其虽然没有典型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也常常存在的“元虚构”、平行时空迷宫、双关语和词源学游戏 , 但其确实在令人难以忽视的浪漫表达、现代派画风加持的同时又内存着许多读者最感陌生的“后现代主义”的元素 , 这体现于它逐渐增强的不确定感 , 重部分而反整体的取向 , 非等轴的、出人意料变化的内部空间 , 及其古怪地呈现出一种清晰可辨却又无拘束、非常规的古典主义(后现代作品热爱搬挪戏拟古典元素)中 。
于是 , 我们就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 , 这样一种“先锋的古怪的”(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另一些绘本作品未被翻译引进 , 在国外它们常常被当作超现实主义脚本来进行解读) , 乍看上去“文体杂糅”、令人不明所以的文本——却受到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喜爱 , 假如诞生在中国 , 它有没有机会和孩子们见面并摘得重要的绘本大奖(尽管我们的各式绘本大奖有这么多)呢?如果当下几无可能(除了编辑本身的艺术素养关 , 出版者很可能也找不到营销的点去说服家长买一本看上去“不按章法出牌”的绘本) , 那么还需要多少年、需要突破多少环节的束缚 , 类似的原创文本才可能来到我们的手边?
撰文 | 王帅乃
编辑 | 申婵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