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小岛》丈量出我们与凯迪克金奖的距离( 四 )


其二 , 猫脚踏小岛却质疑它太小 , 小岛的回答是猫也是小小的 , 言下之意无非小岛虽小 , 但这个生态系统就像一个有机体 , 个中自有独立运行的完整宇宙 , 就好像是大宇宙的微缩版 。 这也与西方自古希腊哲学起延续至后来神学阐释中的“真理/神的种子遍布宇宙 , 人人体内均埋藏着对真理的回忆”“普遍的理性存在于一切生命与非生命体中 , 就连石头都尊重重力的规律、分有那个太初的‘一’、分有神的理性”是一脉相承的 。 沉默的、指示猫去寻鱼的小岛是至善的真理的象喻 。 这之后鱼猫问答的翻译没能将“太初的一”的哲学理念传递出来 , 原文里鱼告诉猫的是“how all land is one land under the sea” 。 只不过 , 如上所说 , 这个文本里的“度化”非常不古典 , 其实是对崇高与绝对真理以及宣扬这些的经典文本的解构 。
小猫|《小岛》丈量出我们与凯迪克金奖的距离
文章图片

原文里鱼告诉猫的是“how all land is one land under the sea” 。
其三 , 原典故中“神”责备故事中的主人公时说的是“是谁在用无知的语言解释我的旨意?我问你 , 我在立大地根基的时候 , 你在哪里 , 你知道是谁制定大地的长宽 , 地基打在什么地方 , 基石是谁安放的?在那一天 , 群星欢唱 , 众天使欢呼 , 海水如胎胞一样涌出 , 是谁把它关闭?是我以云当衣 , 以幽暗为布 , 为海水划定界线 , 安上门闩 , 并对它说:你的浪只能到这里 , 不许越过 。 ”这个解释以海陆的边界划分依据为例展开 , 如上文所示 , 这正是猫鱼问答探讨的内容 , 而其本质上是对创世神话和信仰的困惑 。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和叙事学家布莱恩·麦克黑尔认为 , 现代主义的写作主因是认识论的 , 即关注要知道什么 , 谁知道 , 知识怎样从一人传向另一人并且这在多大程度上可靠;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主因是本体论的 , 即什么是世界 , 有哪些类型的世界 , 它们是如何构成的 。 从猫鱼问答来看 , 《小岛》既注意着认识论上的谁知道和知识传递的方式问题 , 也对世界究竟如何构成表现了关切 , 这里便已经很难说清这部作品的风格倾向 , 而最后 , 猫放走了那条鱼是对自己承诺的兑现 , 这是一个对古典价值的维护、对秩序的维护举动 , 而这一举动却是建立在前述解构书写的基础之上 , 可以说是反复层叠、自我悖谬了 。
特别是 , 如果考虑到原典中这一段的末尾 , 主人公面对“神”的质问只好一次次回答他不再怀疑和愤怒 , 因为“以前我风闻有你 , 现在我才亲眼看到你 。 我对我说过的话感到羞愧” , 就更有趣了 。 主人公这样的表达等于是承认了“相信”必须要有缘故有根基(他现在亲眼看见了“神”的存在)才行 , 这是经典文本本身就存在的一处裂隙 。 而布朗对信仰的处理则在经典的裂隙处再叠套了一层自我悖谬书写——猫因为喜欢秘密而相信 , 这是一处对崇高的戏仿 , 但也很难说她不是在新建一种崇高——将“秘密”建构为一类新的“神” , 这也正是儿童文学文类所津津乐道的 。
因此 , 鱼和猫关于“相信”的对话情节 , 其实既重要又不重要 。 当它作为认识论存在时 , 它是重要的;当它作为本体论存在时 , 又不那么重要 , 因为此时它只是一个自我质疑的文本游戏 。
何为相信?何为不信?
《小岛》动用了拼贴手法——除了前述的戏拟之外 , 还有对十六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名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借用和戏仿 , 最后的答案当然不是对这句话的乖乖认定 , 而是永远的悬置 , 就像对“belief(相信/信仰)”一词态度的暧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