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陶身体“无数系列”作品《对照》:即兴呈现日常智慧丨揭秘( 二 )


文章图片

陶冶在《对照》演出过程中 。 摄影:范西
新京报:与陶身体十四年所建立的“圆运动体系”相比 , “无数系列”是一种自我的推翻还是延续?
陶冶:不是推翻 , 也不是延续 。 “无数系列”是把我们这些年经历的所有过程 , 全部释放了出来 。 关于这一体系 , 观众可能仅仅看到是以作品为轴完成的舞台表达 , 但是在其背后 , 是我们在排练场日复一日地劳作 , 在对于作品不断地打磨与训练过程中 , 所产生出了太多智慧与有趣的瞬间 。 “无数系列”便是通过即兴过程 , 把这些瞬间重新转译到舞台上 。 这些舞台之后观众看不到的过程 , 其实也会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表达 。
新京报:舞者如何从“控制身体”或“圆形运动”等固有的体系走入“即兴” , 《对照》对舞者有什么特别要求?
陶冶:舞者要更自信 。 不同性格的人 , 对于“即兴”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 如果做不到自信 , “即兴”在舞台上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考场 。 做到自信 , 你就会更为主动地去接受现场所有的意外和可能性 。 对于舞者而言 , 他在那一刻的收获往往大于演出的全部 。
系列|陶身体“无数系列”作品《对照》:即兴呈现日常智慧丨揭秘
文章图片

陶冶在舞台上即兴创作 。 摄影:范西
舞者与音乐家相互成就 , “即兴”让人更加全力以赴
新京报:与小河合作十余年 , 你觉得他与陶身体剧场契合的点在哪里?
陶冶:小河自身的禅意很强 , 这些年与他合作 , 几乎可以说 , 他的声音与陶身体的作品 , 已经生长在了一起 。 他了解我 , 知道我们不是乱动 , 即兴也不是随性 , 所以他对自己的约束力也会形成一种非常大的张力 。 从某种程度讲 , 这种即兴现场既不属于小河 , 也不属于陶身体 , 是一种相互成就的过程 。
系列|陶身体“无数系列”作品《对照》:即兴呈现日常智慧丨揭秘
文章图片

音乐人小河现场即兴演奏 。 摄影:范西
新京报:舞者的“即兴”是通过日常的训练 , 还是依靠现场发挥?
【系列|陶身体“无数系列”作品《对照》:即兴呈现日常智慧丨揭秘】陶冶:两者都有 。 舞台下训练成为即兴的基础 , 在舞台上我们也鼓励舞者去突破 。
在现场我们鼓励舞者主动发出自己的身体语言 , 但是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 舞者的空间 , 既有约束又有自由 , 这会让每一场演出变得具有不可复制性 。 不同于“数位系列”作品 , 动作是编排好的 , 音乐是编创好的 ,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在同一个时空间运转 。 可以说 , “无数系列”的现场 , 一切充满着未知与各种的不确定性 。
系列|陶身体“无数系列”作品《对照》:即兴呈现日常智慧丨揭秘
文章图片

段妮在表演中 。 摄影:范西
新京报:正如你提到“即兴不是随性” , “无数系列”《对照》对于习惯了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作品的观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陶冶:我一直认为 , 创作不是你发现了什么 , 而是你规避了什么 。 而学会懂得去规避、去做减法的前提是你能认知这个世界的存在 。 当你决定减掉一些东西的同时 , 首先要知道它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发生过 , 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过 , 创作应该保有关怀世界的情怀 。
其次 , 舞台上的仪式感 。 我认为舞台是一个神圣的空间 , 而舞台上的身体则是一座神圣的庙宇 , 舞者对于身体每一寸的感知 , 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身体 , 呈现完全不一样的语境 。 在舞台上 , 我特别在乎舞者在运动过程当中产生的一种专注力 , 而有了“即兴”则会让人更加地全力以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