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二 )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本文图片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240x450cm 中国画 2019年中国美术馆收藏王奋英
2017年10月 , 我有幸参加了文旅部组织的“国家主题性创作”项目 , 在“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班” , 完成了反映精准扶贫主题的国画作品《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 。
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 在这段创作过程中 , 湘人血脉中时涌的湖湘文化百折不挠、兼容并蓄、经世济用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激发 。 回望自己从敦煌保护题材到最终选择湘西扶贫选题创作 , 更深层原因 , 源自尘封内心深处的幼年记忆 。 父亲曾是知识青年下乡 , 1968年在醴陵渌江公社插队劳动 , 后担任乡党委书记 , 在严重缺粮的70年代 , 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脱贫致富 , 1978年使渌江乡成为当时全省第一个产值过亿元的乡 , 对农民有着深厚情感 。 1993年 , 年仅46岁的父亲积劳成疾逝世 , 他与乡亲们一起艰辛脱贫的繁忙身影依稀在目 。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本文图片
《凤归巢》 240x460cm 中国画 2021年 王奋英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本文图片
《凤归巢》局部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本文图片
《凤归巢》局部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本文图片
《凤归巢》局部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湘美术工作者 , 我经常赴湘西写生与考察 , 深切感受到了苗族人的淳朴与勤劳 。 由于湘西地处偏远 , 脱贫之路走得格外漫长和艰难 。 直至2013年 , 总书记考察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 , 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随后村里决定 , 先从精准识别开始 , 把困难户识别权交给同村父老乡亲 , 以确保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 这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经验 。
创作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村民代表大会入手 , 突出精准扶贫主题 , 把抽象命题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 党史专家刘金田老师建议我可将创作视角转向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的首要任务——精准识别的关注 。 这让我豁然开朗 , 找到了深扎创作的关键 。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本文图片
《苗寨春风》198x198cm 纸本水墨 2019年 王奋英
通过文献研究 , 十八洞村由四个自然寨组成 , 总书记考察走访的梨子寨有108户村民 , 当地贫困青年男女多外出打工 , 村里主要留守老人和孩子 。 第二年3、4月份 , 村支书及扶贫队长等工作人员认真组织召开了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评议会 , 当时每家每户参加评议的村民代表约30多人 , 落实扶贫攻坚 。 前期搜集到的村民代表大会素材不够清晰 , 会议场景亦不太入画 。 孙景刚老师提议可多看连环画《山乡巨变》 , 谈到贺友直老先生画人物生动有趣 , 包括开会的场面可多研究 。 长期画都市水墨的我 , 感受到贺老作品中扑面而来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 深受启发 。 于是 , 我持续深扎湘西 , 走村口、入农户、赶集市 , 以水墨写生、铅笔速写等方式 , 目识心记 , 捕捉苗族村民生动形象 。 为加强创作体验与感受 , 我深入梨子寨及周边扶贫点的苗族老乡家走访 , 在木屋里 , 石拔专和龙德成老人与我拉家常 , 说起家里过去灶台四处漏风漏雨 , 没有自来水 , 冬天只能穿着单衣从山脚下担水上来 , 电器只有电灯…… , 现在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 ,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 老人们说着眼泛泪花 , 脸上绽开了幸福朴实的笑容 , 深深打动了我 。 多次走访过程中 , 我亲眼看到了村里扶贫干部为脱贫攻坚日渐熬白的头发 , 见证了国家扶贫给乡亲们带来的生活切实改变 , 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扶贫工作的真心拥护 , 和对实现小康梦的殷切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