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三 )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本文图片
《硕果》240x200cm中国画 2021年 王奋英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本文图片
《硕果》局部
创作构图最终确定以苗屋里带窗的木板墙为背景 , 采用平放的“葫芦”形态的多人物群像组合构成 , 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高低错落、呼应顾盼与疏密形成节奏与韵律 , 营造一种祥和、流动的苗乡音乐意境氛围 。 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公示会召开在春季 , 室内场景如何体现季节 , 颇费思量 。 我尝试描绘苗服上精美的五彩花鸟刺绣 , 窗外的三、两只飞翔的燕子 , 背篓里的蘑菇与春笋 , 青花瓷碗里的新茶等符号元素 , 呈现春天气息 。 通过基层扶贫干部与苗族父老乡亲围坐一起拉家常、淳朴谈笑 , 苗屋里挂着的红辣椒、结实的玉米、朴素的青花罐、门帘上吉祥凤鸟图案的蓝印花布 , 硕大的苗鼓 , 以及背篓里可爱的小娃儿等元素 , 表现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 。 作品反映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 , 十八洞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 让村民们自主投票评选 , 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 , 帮助需要帮扶的村民 , 从中表达贫困山区人民对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憧憬 , 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创作主题 。
2018年9月 , 文旅部专家组莅临中国美院提出了草图放大正稿的具体修改意见 。 针对画面 , 美术理论家尚辉认为构图已很完整 , 可放大正稿 , 画面中间局部稍散 , 人物之间的疏密度可再加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老师谈到 , 创作正稿尺寸不可过大 , 人物组合构图有些大的主线可进来 , 画面红色部分需增加呼应穿插 , 效果会很好 。 依据专家们的宝贵意见 , 我潜心修改完善碳条稿 , 调整修改画面中心的阿婆与小女娃的位置疏密 , 增强人物背景留白处大小面积的对比;将木柱左边苗女的背篓里增添了小小娃儿 , 与周围人物产生高低、疏密的节奏 。 通过反复对比推敲 , 调整画面人物前后、左右的大小比例 , 如背着手身体前倾的老者 , 牵着女娃儿小手的阿婆背影 , 以及侧脸看左前方中年苗汉的比例适当加大 , 将前排背篓里小男孩的头部比例适当缩小 , 使画面整体的前后比例、透视、空间更趋于视觉上的舒适 。 此外 , 画中人物形象多取自2013年十八洞村参加过座谈的苗寨村民原型 , 亦是对写实造型能力的考验 。 原草图靠近木柱右侧的老者 , 再三斟酌修改为一位侧过头慈目相看的苗族阿婆 , 更显温馨 , 使人物构图形成三组大的团块 , 增强了画面人物组合大主线构图的韵律与节奏 。 如何使画中扶贫工作人员的动态、结构准确表现 , 何红舟老师建议请同学做模特 , 并亲自参与现场设计 。 随后 , 我调整画面人物构图关系 , 先在素描纸上刻画人物形象与组织好衣纹 , 再拷贝生宣正稿 。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 东方艺术的典范 。 意笔线描的勾勒 , 我尝试将多年探索的水痕描水墨语言 , 兼工带写 , 进行主题性创作实践 。 笔墨与设色 , 则保留了传统水墨为上的儒道释思想 , 探索辅以西画色彩冷暖关系对比的结合 。 十八洞村苗服 , 多纯黑、深灰、本白、深蓝或条纹土布制作 , 无论男女均包直径约39厘米黑色头帕 。 男装简洁朴素 , 对襟上衣居多 。 女服一般为圆领右衽上衣 , 衣襟、袖口、裤腿处搭配五彩精美苗绣 , 层次分明 。 苗寨木屋一般涂上桐油防虫防蛀 , 色重而沉稳 。 木窗开得不大 , 但通风透气 。 火塘旁 , 是苗族做手工活、接待客人的地方 , 屋内整体光线偏暗 。 由此 , 画面整体明确以水墨为主的质朴基调 , 辅以随类赋彩的表现 , 亦结合油画色彩冷暖关系 , 将宿墨、玄宗墨、松烟墨、广告黑及各类矿物质、植物颜料等画材的综合运用 , 使画面墨色呈现微妙的冷暖变化与节奏 。 全山石老师谈到 , 无论油画、国画 , 画面黑白灰的整体关系很重要 。 于是 , 我思考画面主体人物的肤色、苗服、银饰与背景环境在主色调统一的基础上 , 进一步加强冷暖、明度、纯度的对比关系 , 使画面层次日趋明快 。 同时 , 探索将苗鼓、辣椒、苗绣花朵、桔子等特有的南方元素 , 绘成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红 , 在画面形成跳跃呼应的节奏 , 烘托会议场景温暖的氛围 。